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4-10
字号:
版面: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逐步成为重中之重,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消纳、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用户灵活高效用能等场景中发挥了关键调节作用,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装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2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7.6亿千瓦,比2021年增长19.5%,占全部电源装机规模的29.6%。我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储能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 广义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热储能、电储能、氢(氨)储能三大类,其中,电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和电磁储能。新型储能主要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仍是主要方式,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多种新型储能方式正迅猛发展,由于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其与新能源开发消纳更加匹配,优势逐渐凸显。

    与常规电源相比,新能源发电单机容量小、数量多、布点分散,具有显著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征。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并网,电力电量平衡、安全稳定控制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鼓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装机规模目标: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在3000万千瓦以上,接近当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10倍,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

    “截至去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70万千瓦,新增装机规模相比2021年增长超110%,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已初步显现。”刘亚芳表示。

    “十四五”中后期,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仍将保持刚性增长,部分省市存在电力保供压力。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结合,可发挥顶峰供电作用,是缓解电力供应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新能源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年均新增装机规模1亿~2亿千瓦,各地新能源消纳压力持续增大,需要配置一定规模的新型储能来增强系统调节能力,防止大规模弃风、弃光现象。根据各省规划,配套新能源建设的新型储能需求合计超过60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