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成熟度来看, 我国是目前全球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新型储能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热储能、电磁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劣。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表示,要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需要突破电网、储能、氢能等综合能源技术瓶颈,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分析了地质储氢作为经济安全大规模储氢方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地质储氢为克服新能源电力存储难以实现大规模、长周期、跨季节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地质储氢涉及多场多相多尺度耦合等复杂情况,是采矿工程、工程地质和储能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
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康重庆认为,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具有“功率支撑、电量转移”的技术特性,要围绕“多元化、数字化、市场化”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其中,多元储能技术可对系统起到跟踪发电计划、辅助系统调频、提供容量备用等多种支撑作用。
戴剑锋介绍,锂离子电池储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2022年我国储能型锂电池产量突破100吉瓦时,比上年增长超过200%。在已投产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中,锂离子电池储能规模仍居主导地位,占比约94.5%。2022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中,锂离子电池占比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发展提速,通过试点示范项目实现规模化应用,占比分别达到3.4%、2.3%,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此外,钠离子电池储能、二氧化碳储能、重力储能等新技术陆续开展示范应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筛选出能够满足电网高安全性、大规模、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等需求的主流技术。例如,压缩空气储能被视为抽水蓄能的最佳替代品,两者同属于机械储能,具备容量大、寿命长等优点,而压缩空气储能选址条件更宽松,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小,适用于电网削峰填谷、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大容量长时储能场景;飞轮储能瞬时功率大,具有毫秒级响应速度和分钟级放电时间,更适合电网调频、改善电能质量等高频短时场景;氢(氨)储能近来愈加受到关注,原理是利用“电-氢-电”的互变性实现能量存储和释放,具有清洁低碳、存储时间长、运输距离远等优势,在大规模长距离能量储运场景中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