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据统计,上百万人参与了预赛和“我要上全运”预选赛,1.1万人参与到决赛中,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厚。
全运惠民铺就普及推广之路
毛昀哲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方针和任务。2017年,全运会革新办赛模式,增设群众赛事活动,为广大百姓打通从观看赛事到参与赛事的新路径。据统计,在十五运会周期内,全国共举办“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7.1万场,直接报名参赛人数约110万,其中1.1万人登上全运会舞台,将全民健身的热潮和项目普及的力度推向新的高度。
其中,首次入围全运会群众比赛序列的门球项目引发社会热议,在十五运会深圳赛区执委会成员表示:“从筹备阶段开始,我们就以‘吸引大众参与’为主要目标。通过降低运动门槛,营造体验场景等手段,打破年龄壁垒与水平限制,鼓励市民和游客都来尝试挥一杆、打一球。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借助全运会的平台将门球运动向全社会推广。”
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五运会门球赛事不仅划分了覆盖全年龄段的参赛组别,还面向零基础人群开设体验通道。不久之前,深圳大运中心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门球推广活动,邀请专业的门球教练前来开展公益培训,从握杆姿势、击球诀窍到应用攻防战术“一条龙”普及。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在讲解下迅速入门。
在门球决赛比赛日,主办方同步开辟了全民互动区域,再次点燃了群众参与门球运动的热情。现场既有考验玩家球感和基本功的“精准击球”“障碍穿越”等关卡,也有适合亲子共同参与的“迷你门球”——按标准比例缩小场地,用轻质球杆降低操作难度,便于儿童感受门球乐趣。活动现场还不乏有青少年的身影,破除了门球接受度低的刻板印象。
来自盐田区的林志生接触门球运动多年,得知全运会门球赛事在自家门口打响,特意前来观战,并在场外与几位学生模样的门球爱好者切磋了一番。他竖起拇指称赞道:“年轻人学习新鲜事物的速度好快,一上手就打得有模有样。希望以后可以在球场上见到更多年轻人,让门球这项运动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
青少年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而爱上一项全新的运动,老年人在方寸球场间以球会友、大显风采。不局限于竞技层面的比拼,更注重在“人人可参与、人人爱健身”的平台享受体育之乐,门球运动的成功普及正是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设立初衷的最佳写照。
智慧赛区丰富群众参赛体验
本报记者 傅潇雯
近日,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多项比赛火热进行,赛场内外涌现的科技元素成为一大亮点,不仅提升了赛事的观赏性和专业性,让群众身临其境感受全运赛场氛围,也为运动员创造了更加公平、舒适的竞赛环境。
在深圳龙岗赛区,门球群众比赛落下帷幕,赛场内火热比拼,赛场外的“第二现场”也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一块3D大屏实时直播比赛,营造出浓厚的观赛氛围。“大家一起看球,可以交流,氛围很好。”正在大屏幕前看比赛的王逍说。这是深圳推动赛事与科技融合、打造智慧赛区的一个缩影,从赛前的“飞天屏”表演、开赛式的无人机悬挂横幅展示,到机器狗递送比赛用球,再到赛场无线音响系统、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抓拍精彩瞬间,以及墨水屏电子桌牌的应用——龙岗区百余家科技企业组团拿出“看家本领”,为赛事增添了众多创新亮点。
此外,在检票口和运动员餐厅设置的“龙岗好物”展示台,集中展示了健康防护、理疗康复、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产品,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保障。心理咨询机器人、悬灸机器人、眼部按摩仪、防跌倒生命监测仪、骨密度测试仪等高科技产品备受关注。一位门球运动员在试用AI除臭背包后满意地表示:“太实用了!以后外出比赛再也不用担心衣服鞋子的汗味了。”
在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举行的气排球群众比赛总决赛中,科技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赛事需求,江门市气象局专门制定了气排球气象服务保障方案,在新宁体育馆增建自动气象站,实现赛场范围气象数据分钟级采集,为赛事提供科技支撑。预报频次在赛前3天加密为逐3小时预报,赛前1天进一步升级为逐小时预报,为总决赛提供了有力保障。
航模运动历来是科技与竞技完美融合的典范。群众比赛航模预赛现场,项目裁判长钱同晨介绍:“选手们使用的滑翔机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通信技术。现代科技材料与设计理念的运用,让航模在空中的性能、精准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比赛不仅比拼飞行技巧,更是科技应用能力的较量。”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本次预赛创新采用无人机协助执裁,从俯视视角全方位记录比赛过程,使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穿越都清晰可查,大大提高了判罚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多彩文化凸显传统体育魅力
本报记者 顾 宁
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竞技,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从项目设置来看,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项目被纳入其中。例如龙舟作为一项流传千年的民俗活动,承载着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内涵。在广东佛山澜石社区,全运会龙舟决赛的举办让这个原本只有端午才划一次龙舟的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居民一边观看龙舟比赛一边说:“现在村里老少爷们都喊着要组队,我们自发凑钱买了两艘训练龙舟,每天5点多就来练,年轻的教动作,年老的喊号子,岸边还有街坊送水加油,比过年还热闹。”如今,这里不仅有成年龙舟队,还组建了“娃娃队”,龙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舞龙舞狮同样如此,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运会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们所蕴含的吉祥、奋进的寓意,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人投身其中。在比赛现场,观众们被精彩的表演所震撼,也激发了他们对这些传统项目的兴趣,不少人开始尝试学习舞龙舞狮,让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此外,全运会还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让体育精神深入人心。在比赛间隙,常常会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比如象棋赛事进景区活动,象棋大师与棋迷和游客展开“智慧交锋”,同时发布象棋文字书法作品棋具,举办“博弈:象棋文化与体育精神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巧妙融合。泰安桥牌爱好者表示:“学习桥牌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项公平、益智的智力运动,非常适合各年龄段的人参与。”这种文化赋能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体育文化的社会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体育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在河南开封举办的十五运会群众比赛中国式摔跤资格赛,同样展现了文化助力的强大效能。开封以摔跤为纽带,开启了“赛事+文旅”模式。游客不仅能前往开封市中国式摔跤协会训练基地,观摩跤手们的日常训练,深度体验中国跤的独特魅力,还能走进清明上河园,在蹴鞠表演中感受宋代体育的繁荣昌盛。赛事之外,开封丰富的文旅资源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开封以赛为媒,将体育竞技与宋文化、武术传承深度融合,打造出“跟着赛事去旅游”的典型范例,让更多人在领略当地文化魅力的同时,对中国式摔跤等体育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相关的健身活动中来。
在全运会的带动下,全民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促进人际交往。
老将参与助力群众体育更高质量发展
张博宸
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足球和排球项目中设置的老将组比赛精彩纷呈,参赛选手的全运故事让人感慨。
全运会不仅是为热爱体育的群众搭建高规格的赛事平台,老将组的比赛还吸引着具备职业体育经历的退役运动员们再度踏上赛场、为家乡争光,相关人更是作为体育榜样在赛时带动更多人关注群众赛事、参与全民健身的同时,助力“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影响从专业赛场延伸到各个全民健身的大赛场。
在足球项目七人制女子老将组决赛阶段的比赛间歇日,前中国女足国家队队员、女子老将组北京队队员温利蓉走进珠海市第一中学附属金湾学校,用一场足球互动课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珠海市队队员吴楷迪说:“温教练是我的偶像,今天指导的发力技巧让我豁然开朗。”温利蓉笑着回应:“希望今天的互动能对你有所启发,让你更了解女足精神,期待未来你成为我的偶像。”
气排球比赛浙江队女子老将组队员们大多为80后,他们中多人曾效力于专业队,其中副攻罗瑜更是三次入选中国女排国家队。
虽然气排球比赛是群众体育项目,但老将组的竞争非常激烈,赛场上不乏昔日专业运动员,如前中国女排队长孙玥领衔的中国香港队、前中国女排二传沈静思代表的北京队、前中国女排自由人张娴出战的云南队等,赛事的专业水平不低,观赏性还很强。
根据规则,老将组参赛年龄限制在35至59岁区间,专业运动员需退役后满5年及以上方可参赛。罗瑜说:“我用自己赛场的表现,去鼓舞更多身边的人。无论是我的孩子,还是我带的队员们,即便身处逆境,只要永不言弃,女排精神就与你同在,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热爱排球这项运动。”
浙江队女子老将组主教练马芳今年60岁,她是中国女排前主力二传,曾当选为1991年女排世界杯“最佳二传”。对于此次征战的气排球比赛,马芳说,退役的专业运动员参加气排球项目,对于推动这项群众体育项目大有裨益,“我们浙江队以坚韧的赛场表现和深厚的排球底蕴,不仅为代表团赢得开门红,更彰显了群众体育在‘浙’里的蓬勃生命力。”
全运会带热社区健身
本报记者 轧学超
在山东济南的一些社区里,每天傍晚,空地上总会传来一阵轻快的“啪啪”声——那是毽球撞击脚背的声音。张阳蹲在地上系鞋带,旁边几位邻居已经开始热身,笑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傍晚交响曲。
今年春天,张阳和小区里的几个毽球爱好者一起,第一次参加了全运会群众比赛的地方选拔赛。虽然只走到了初赛就止步,但他觉得,这段经历让大家的生活都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以前踢毽球就是在楼下随便玩,没什么规则,也没什么目标。”张阳一边颠球一边说,“有了全运会,大家开始认真起来,会提前来练基本功,还会讨论战术。”选拔赛那天,邻居们都去给他们加油。虽然面对的是来自其他社区甚至农村的队伍,但张阳和队友们踢得很投入。“人家的脚法确实比我们细腻,配合也更默契。”比赛结束后,他笑着说,“输了也服气,但学到了不少东西。”
更让张阳开心的是,比赛回来后,小区的毽球角一下子热闹起来。以前只有五六个人踢,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人,甚至有年轻人下班后专门过来学。“有个小伙子,一开始只会用手扔球,现在都能连续踢几十个了。”张阳自豪地说。在他看来,全运会群众比赛就像搭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台子,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竞技的氛围。“我们虽然没进决赛,但那种站在场上、听到哨声的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
如今,张阳和队友们依然坚持每天训练。他们会在微信群里发练习视频,互相点评,还会约着去别的社区切磋。“比赛只是一个开始,踢毽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全运会的平台,把原本分散在街头巷尾的毽球爱好者聚到了一起,让这项接地气的运动有了更大的舞台。胜负之外,更多的是参与的快乐和彼此的陪伴。”这是张阳在参加了全运会地方选拔赛后最大的感受。
虽然全运会毽球项目已经结束了,但小区球场上的毽球依旧在飞舞。对张阳和他的伙伴们来说,这段全运之旅,已经足够让他们在日后的时间里,踢得更带劲、笑得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