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卫东 何翔宇
近日,第77集团军某旅下士邓伟龙结合高原适应性训练,将长跑拆解为间歇跑,按人员适应程度分组训练并加入心理疏导,形成《高原体能训练计划》在连队试点。随着军事体育训练向战斗体能的转变,实战化要求提高。该旅聚焦练兵备战,针对训练地域复杂、人员素质与心理素质差异等问题,创新“军地联合施教、分层管理组训、人文优化保障”三维模式,推动体能训练从达标过关向实战过硬跃升。
专业力量注入 校准训练航向
“手臂划水角度需控制在45度,腿部打水要形成连贯推进力……”泳池边,地方专业教练手持水下摄像机为官兵逐帧分析动作。上半年游泳集训中,该旅以“科学施训、精准突破”为导向,邀请地方教练来旅系统指导,制定“基础体能+战术动作+应急处置”三位一体方案,让官兵在水中既游得快又能提高实战能力。
官兵体能基础差异大,“一刀切”教学易致“吃不饱”或“跟不上”。该旅深挖各单位教学资源,坚持专长化任教,借四会教练员集训契机,打破建制精选训练尖子、组训能手组建首席教练团队,集中研究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让“一盘棋”组训灵活高效,提升训练质效。
为建强教练员队伍,该旅建立“教练员人才库”动态更新机制,将地方教练员、部队军事体育训练尖子的教学成果分类存档,形成涵盖多个课目的标准化教案库。同时,各营每季度开展群众性比武练兵活动,要求各营军体教员结合实战场景设计比武竞赛课目,通过“演示+点评”的方式不断提升教练员的组训能力,使专业力量不仅能“引进来”,更能“本土化”生长,为长期提升训练质量奠定人才基础。
分层精准组训 明晰提升路径
体能训练场划分基础体能区、战术结合区等,官兵按能力分组训练。针对以往组训粗放问题,旅队将训练任务分解到每日,责任落实到教练员,结合考核成绩差异化编组,推行小组晋级机制,让进步可视可量。
精细组训需数据支撑,该旅软件管理员将新采集数据录入军事体育基础训练数据库,作为评估依据。旅队依托数据库分析进度,为官兵建档案、动态调计划,终结“千人一面”模式,实现“一人一策”。
为检验成效,该旅每季度组织跨单位军事体育对抗赛,设不同难度的军事体育课目,让官兵在比拼中补短板。对抗赛成绩与评先、考评挂钩,激发训练热情,形成“以赛促训、以赛强能”循环。
同时,该旅每月定期开展“训练会诊”,教练员、军医、骨干共同分析各分组训练数据,针对瓶颈问题调整方法,如为基础薄弱组增加恢复训练,为尖子组融入战术协同内容,让分层训练更贴合实战需求。
人文关怀护航 筑牢训练后盾
训练保障是战斗力基础,该旅日常训练和比武中坚持以人为本,5公里武装越野课目训练和考核全程安排救护车伴随保障,定期联合地方维护巡检场地,筑牢硬件安全防线,让官兵训练无忧。
融入人文关怀非降标准,而是以情感认同激动力。野外驻训时,高强度课目间隙组织“训练生日会”和放松活动,汇编官兵心得成“成长手册”。安排尖子与后进者结对,形成“比学赶帮超”氛围,让训练场有温度。
针对部分官兵的训练焦虑,该旅定期召开恳谈会,用“讨论+排查”摸需求、析风险、定措施,开展事故防范讲座,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到心理的全维度保障,为实战化训练筑基,助官兵挑战极限、不断突破。
该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维模式赋能,官兵们的体能达标率显著提升,官兵训练热情与心理韧性明显增强。强基增效的训练成效,让部队在复杂环境下的作战体能支撑力全面跃升,为打赢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