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致敬甘肃体彩三十年砥砺奋进的重要时刻,甘肃多地非遗传承人以巧思为媒、匠心为墨,将跨越千年的非遗技艺与时代同行的体彩精神相融合,创作出凝聚自然灵韵与人文温度的非遗力作——天水雕漆、嘉峪关大漠风雨雕石艺画、敦煌民间木雕、平凉庄浪泥塑,这些非遗产品上都有体彩元素……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献礼,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以“体彩+非遗”的创新形式,传递文化的力量,书写甘肃体彩“公益初心不改,文明传承不息”的陇原新篇章。
天水雕漆:镶嵌地方风华
“繁工珍材,雕漆成魂”。天水匠人以庄重的仪式感致敬体彩——以百道工序、天然漆液与宝石镶嵌,再现麦积山的隽秀风光。一件雕漆,需耗时数月乃至一年,恰如体彩公益事业,久久为功、精益求精。它不只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是一份“以时间打磨善意”的匠心之作。
天水雕漆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其雕刻填彩技法在中国漆艺中独具一格。它既承袭古代雕漆工艺精髓,又融汇雕塑与绘画艺术特色,形成自成一派的工艺美学。2008年,天水雕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业内常以“繁工珍材”形容天水雕漆,“繁工”指工序繁杂,每件作品须经木工、漆工、配石、镶嵌、描金等上百道步骤;“珍材”则指全部采用天然珍贵材料——以桃红松、椴木为胎,以小陇山天然漆为原料,饰以寿山石、青田石、珊瑚、玛瑙、玉石贝壳等,再辅以镶金贴银,极尽华美,堪称艺术与奢华的完美结合。
嘉峪关大漠风雨雕石艺画:砥砺公益初心
采天然风雨砺石,融大漠长城风骨。嘉峪关大漠风雨雕石艺画承袭中国古代“石材拼图”技艺,工匠以石为笔,勾勒祁连山脉的壮阔连绵。体彩吉祥物乐小星、绵延山峦与体彩标识,在一沙一石的手工镶嵌中交相辉映。每一颗石子,都成为甘肃体彩三十年公益长路的见证。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繁复。从美术设计、手绘制版,到选石镶嵌、调整定位,再到粘贴风干、清洁上光、装饰配框,全程依靠匠人手工完成,融合天然石材与竹枝、秸秆等材料,尽显艺术张力。
敦煌民间木雕:雕刻公益光阴
以木为媒,以刀为笔。敦煌木雕艺术家将体彩公益故事“刻入时光”,生动再现月牙泉的自然奇观,并巧妙融入甘肃体彩三十年主视觉标志。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公益主题交相辉映,在木香氤氲间,体彩的公益使命被刻进年轮,也镌刻进时代的记忆。
敦煌木雕画可追溯至汉代半浮雕石刻画像,其制作方式近似木刻画,被视为木雕艺术的早期形态。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细腻的刀工、浓郁的地域风格,成为敦煌艺术在民间延续的重要载体。
平凉庄浪泥塑:塑写体育精神
取自陇东大地的红胶土,揉入棉絮、汗水与匠心传说。泥塑艺人以手塑形,再现崆峒武术的刚柔并济,再经阴干、彩绘、贴金,让形象自泥土中“生长”而出。崆峒武术发源于平凉崆峒山,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承载着“文武双修、兼济天下”的侠义风范与体育精神。
平凉庄浪泥塑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以优质红胶土为材,手工捏制人物、动物形象,或素或彩,质朴生动。从酿泥到造像,每一步都依赖匠人的手感与经验,是土地与人文之间最深情的对话。
当非遗遇见体彩,是古老与当代的彼此成就。三十年来,甘肃体彩所筹公益金如涓涓细流,汇入体育、公益、文化、教育等辽阔江河;而非遗技艺以手传心,守护着一方文明根脉。此次“体彩+非遗”的共创,不仅是艺术的融合,更是两种“持久之力”的交汇。
四件作品以“机器不可替代”的手工温度,呼应体育彩票公益初心的纯粹与韧性;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展现甘肃文化的多元与包容。通过这样的创新融合,传统技艺焕发新颜,体彩公益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每一份非遗匠心的坚守,正如每一注体育彩票的温暖传递。未来,甘肃体彩将继续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担当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守护者与传播者,让千年技艺与时代共鸣,让我们脚下的土地,因不变的公益初心与文明底蕴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