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体育报

于无声处见力量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6版:体坛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晓茹

  近年来,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从杭州亚残运会的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到巴黎残奥会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再到全国残特奥会的热烈氛围,一场场赛事成为全社会聚焦的体育盛事。这让我想起2018年的采访经历——第四届残疾人民间争霸赛年终总决赛在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开赛,那片“无声”的足球赛场,藏着比冠军更震撼的力量,令我至今难忘。

  我看到教练站在安静得能听见足球滚过草皮“沙沙”声的赛场边指挥,没有呼喊,只用手势或眨眼与球员传递战术;裁判以旗语、灯光替代哨声,球员们靠眼神、肢体完成配合。因听不见,他们训练时常碰撞受伤,却在长年磨合中练出惊人默契。也是这次采访,我认识了当时在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担任语文老师的郑国栋。说起与聋人足球的缘分,他眼里仍闪着光:2002年韩日世界杯时,看到聋人孩子在操场踢瓶罐、用废纸团当足球,心里满是震撼,便决定利用课余时间自费组织他们踢球。“我想让足球帮他们变得自信乐观。”带着这个想法,郑国栋在2003年发起并成立了湛江特校足球队。

  这支队伍里,每个球员的故事比夺冠更戳人心。被称作“野兽”的陈振华,曾是让家人频繁道歉的“问题少年”,足球撞开他的世界后,他不仅经常牵头组织球赛,还成为火灾救人英雄;“河马” 李海洋放弃三千元月薪的安稳工作,自掏腰包追逐梦想,即便十字韧带三次撕裂,仍咬牙重返赛场;曾自由散漫的“乌龟”吴盛桂,成了五人制赛场的神奇门将。女孩们也在这里改变:王柳清不再任性逃学,在奔跑中找回自信;有“钢门”之称的陈智慧,曾被贴“读书差”标签,却用飞身扑救守住球队防线与自己的梦想……

  借助足球运动,听障球员们在绿茵场上改变,这早已超越赛场本身,成了他们成长的沃土。从2003年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支聋人足球队,发展到国内首家残疾人足球俱乐部,湛江市龙仁足球俱乐部教练郑国栋坦言:“我想让孩子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多年坚守下,俱乐部的教练、队员多次代表省队、国家队斩获奥运会第六名、三次全国残运会冠军,以及俱乐部受邀参赛获得两次世锦赛冠军、一次亚锦赛季军等诸多荣誉。如今,这支队伍将迎来新的挑战,12月6日至16日,全国残特奥会聋人五人制足球赛将在佛山三水举行,他们将在赛场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

  不止于聋人足球,残疾人赛事舞台上的震撼瞬间无处不在。与这些运动员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和健全人一样渴望胜利、执着梦想,只是为了站上赛场,他们要付出数倍努力。他们从不把残疾视为人生的阻碍,而是将其当作磨砺意志的基石。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抗争,格外动人。

  其实,残疾人运动会从不只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扇让健全人走进残疾人世界的窗口。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身体的残缺,永远无法禁锢灵魂的高度。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自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