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间 葛庆丰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立足省情、着眼长远的纲领性文件,以系统性制度设计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体育部门及老年体育组织的时代使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河南方案”。《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河南老年人体育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协同推进的新阶段,一幅覆盖城乡、惠及千万老年人的“银发健身圈”宏伟蓝图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主动应对老龄化挑战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与此同时,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日益高涨,其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正深度融入民生、文化、经济、社会各领域。
2024年初,河南省即着手谋划新政策,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河南省体育局和河南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于同年4月联合启动全省范围的深入调研。在动员各省辖市开展调研基础上,组建省级调研组深入25个县(市、区)、43个乡镇(街道)、58个行政村(社区),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摸清实情,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老年人体育的发展成果与经验,精准梳理存在的问题,为文件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现代化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以制度创新为牵引、体系建设为支撑、资源统筹为保障,着力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老年体育现代化治理格局。
制度创新引领协同。自201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到“组织推动、展示拉动、创新驱动、典型带动、宣传鼓动”“五动机制”开花结果,河南打造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治理网络。全省县级以上老年体育组织覆盖率已达100%,80%县(市、区)实现“四有四落实”(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活动,办公地点落实、工作计划落实、活动经费落实、指导评估落实)。创新实施“五动机制”考核体系,围绕5大板块细化45项指标,建立“自评-审核-实地核验”评价模式,持续激发市级工作潜力。开封、南阳以承办省级赛事激活基层站点,洛阳、驻马店将考评下沉至县级,形成“比学赶超”局面。注重激发县域活力,2025年初河南省老体协派出三个调研组,就各县(市、区)落实“五动机制”情况深入调研,发现一批创新案例。如滑县通过量化激励、线上培训、创建健康体验室和老年体育大学、推广特色项目等举措,系统构建活力型工作机制;西峡县年均开展“走基层 送健康”志愿服务60余场;平舆县万金店镇土店村老体协打造“孝善文化+体育健身”融合样板,显著提升周边行政村老年体育参与率,彰显体育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
品牌赛事激活动力。四年一届的省级老健会与基层“全民健身月”“重阳敬老月”等活动交相辉映,全年赛事超4000场,吸引120余万人次参与。自2018年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太极拳专委会落户焦作以来,河南每年支持专项经费80万元在全国推广普及老年人太极拳。“5.19”全国老年人太极拳推广展示大联动活动发展至今年,全国27个省(区、市)设411个分会场,33万名老年人参加。注重文体融合提升品牌,省老年人文体优秀节目大赛增设创新奖,孵化《嵩山情》《繁台宋韵》等17个河南文化特色精品;“公仆杯”乒乓球赛革新赛制,年吸引600余名退休和在职厅处级干部参与,带动更多老年人参加到乒乓球运动中来;广场舞大赛实施省、市、县、乡四级联动,4个月内完成全链条办赛,年吸引近5万老年人参与基层选拔,辐射超20万群众观赛。焦作太极拳蜚声中外,开封“裕禄杯”、洛阳“牡丹杯”、安阳“红旗渠杯”门球赛等市级品牌赛事年吸引超万名外省老年人跨省参与,形成“体育为媒、文旅唱戏”的融合经济。在赛事带动下,全省老年人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显著提升。2023年第四届全国老健会上,河南代表团获优胜奖112个,其中第一名32个,两项总数均列各代表团之首。2024年河南抽样调查显示:全省63%老年人成为体育人口主力,经常锻炼者医疗支出降低60%以上,体育治理成果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
资源统筹破解瓶颈。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9.36亿元建成老年人体育健身专项场地440余块,覆盖所有省辖市及80%县区(其中省投资4.25亿元,带动地方及社会投资5.11亿元)。2025年15个老年人体育场地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2025年5月,创新出台《河南省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管理规定》,探索形成成熟的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大力推行“3+X”建设模式(健身广场、步道、路径+其他适老项目),如济源市承留镇老年健身园融合9大功能区,成为集“村BA”、戏曲、太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新地标。
志愿力量厚植根基。坚持公益性定位,依托基层老年体育组织,3万余名体育骨干常年活跃,形成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如平顶山市老年体协2024年组织“公益大讲堂”221场,惠及8751人;涌现出西峡县张婉华、杞县马姝华等先进典型;每年180余期“走基层送健康”专项培训深入山区乡野,“运动是良医”理念扎根基层。
同时,调研梳理出当前主要问题:部分地方对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融入国家战略和本地发展大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薄弱,组织、场地、人才存在空白;工作保障不足,县级以下机构经费缺乏制度化保障,部分组织瘫痪;项目普及不够深入,理念宣传不足,基层尤其农村辅导员匮乏。
明确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出台的《意见》锚定2035年“村级站点全覆盖、辅导员双人标配、适老器材村村有、锻炼人口破80%”四大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绘就实施路径。
组织体系纵深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实责任,建强协会党组织。推动五级网络向村(社区)延伸,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扎根基层”的立体格局,村(社区)“两委”专设体育负责人。聚焦服务能力,健全推广机制,培育热心人、带头人、志愿者队伍;每年培训辅导员、教练员等超2万名,打造业务精通、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骨干队伍;谋划建设省老年体育大学。支持企业建组织,创新“老年体协+志愿者+慈善资源”协同联动机制。
设施建设普惠便民。将“适老化”融入场馆规划、改造与功能衔接全过程。固化推广“3+X”建设经验,重点在县乡打造功能完备场地。规范标准,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管护与安全。推进公共场馆向老人免费低收费开放,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帮扶跨越“数字鸿沟”,让便捷可及、安全舒适的健身环境普惠广大老年人。
活动增量提质并举。紧抓节日节点,广泛开展就地就近、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适老项目,做实服务供给。做精省级品牌赛事,力推“一市一品”,办好各级老健会,积极备战全国大赛,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深化“寓文于体”,创编优秀健身作品,培育特色项目与队伍,推动传统体育非遗进公园、入社区、到乡村,让老年人在科学健身与文化滋养中乐享健康生活。
经费保障充足有力。强化财政主渠道作用,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将老年体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全民健身工作经费预算,明确本级体彩公益金用于老年体育比例不低于全民健身经费8%。拓宽多元渠道,鼓励福彩公益金支持,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积极赞助捐赠。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构筑稳定、多元的经费保障体系,为老年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制度机制持续升级。建立体育、卫生健康、民政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把老年人体育纳入老龄事业与全民健身双考核体系。同时将实施十年的“五动机制”固化到文件中,坚定不移地走守正创新之路。
十年耕耘,治理筑基,河南老年人体育事业站上新起点。面向2035,“银发健身圈”勾勒出高效能治理的现代化图景。河南以党政主导的“大格局”激活基层“微循环”,用制度优势托举千万老年人的健康梦想——让生命之树在运动中常青,让岁月长河因健康生辉。这既是古老中原对“老有颐养”的温暖诠释,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民生注脚。
清晰可见的2035年河南图景:村头(社区)皆有健身站点,场地均配专业辅导员,每位老年人都能在适老器材上舒展筋骨。当80%的河南老人以矫健身姿诠释“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我幸福”的生活哲学,这片文明厚土必将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