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体育报

高原排爆尖兵的成长之路

日期:07-30
字号:
版面:第07版:军体之窗       上一篇    下一篇

  韩刚 徐聪

  近日,第77集团军某旅实弹射击训练现场,一枚哑弹如潜伏的“暗雷”打破了训练节奏。二级上士宋浩接到命令,迅速套上重达30公斤的排爆服。他以战术匍匐姿势逼近落弹区,全身重量压在肘膝,在地上艰难移动,指尖在弹体与硬土间剥离泥土,每一次呼吸都格外小心——这是属于排爆兵的“战场”,而宋浩早已从当年那个见雷管就腿软的新兵,变成让战友们信赖的“高原排爆尖兵”。

  踢开恐惧“绊脚石”

  2015年新兵下连分到工兵连,宋浩的排爆之路始于深深的恐惧。首次实爆训练,导火索“嗤嗤”声如重锤击心,他本能转身狂奔,竟把追来的班长撞个趔趄。“手抖什么?可怕的是心里的引信没拆干净。”班长的话让他彻夜难眠。他意识到:直面危险需要强大心理,而强健体魄正是心理稳定的基石。

  转折发生在第二年的专业集训。为克服恐惧,宋浩给自己制定负重强化计划:别人练一遍拆解流程,他就穿着负重背心练三遍。每天清晨,他提前一小时起床,在海拔3000米的操场负重3公里越野,嘴唇常被冻得发紫;熄灯前,坚持完成“三个100”(一百个俯卧撑、一百个仰卧起坐和一百个深蹲);白天训练间隙,他总拿着握力器锻炼指力,在攀登架上练习引体向上,增强上肢力量。某次模拟训练中,他穿着全套模拟装备连续作业4小时,结束时才发现沙背心已被汗水浸出盐碱圈,而模拟弹“引信”拆解误差小于0.1毫米。

  锻造高原“硬功”

  “排爆没有‘差不多’,只有‘零失误’。”这信条体现在宋浩对自身体能的极致要求上。2017年首次实爆排险,弹体深陷石缝,他趴在碎石堆上作业3小时,碎石棱角硌得膝盖渗血,仍靠核心力量和上肢稳定性,用指尖一点点抠开石块完成引爆。为强化抗疲劳能力,他设计了“排爆体能套餐”:每周三次悬垂举腿训练,模拟匍匐时的腹部发力;每天睡前做5分钟平板支撑,确保长时间作业时的身体稳定性。

  高原环境更将体能挑战推向极限。2023年那场暮色中的排爆任务让他记忆犹新:气温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排爆服内的汗水很快结冰,手指捏着专用工具几乎失去知觉。他趴在弹体旁,哈出的白气在头灯照射下形成朦胧雾团,每一次工具操作都要比平时多花两倍力气。当成功安置雷管撤离至起爆点时,厚重的排爆靴已在雪地上拖出两道深沟。“高原排爆,拼的是身体在极限条件下的稳定输出。”宋浩说。

  淬炼传承“锋刃”

  走上教练员岗位后,宋浩将体能训练作为排爆教学的核心。针对新兵恐爆心理,他创新设计“体能进阶训练法”:先进行基础强化、再进行模拟环境适应、最后在模拟爆炸声中完成实装操作。

  列兵阿布柯子起初穿负重背心跑500米就气喘吁吁,宋浩带他从“沙袋绑腿+呼吸训练”开始,三个月后就能负重20公斤完成3公里越野。“宋班长让我明白,排爆服里的每块肌肉都要会‘说话’。”如今已是排爆能手的阿布柯子说。

  在宋浩的抽屉里,锁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600余枚未爆弹的处置数据:每类弹体的材质特性、不同环境下的引信状态、最佳处置角度……这些数据被他整理成高原排爆精品教案。这些年,经宋浩培养且成熟的排爆骨干约上百名,多人多次代表全旅参加上级比武竞赛,摘得名次的更是不在少数。

  夕阳西下,高原训练场镀上金辉。宋浩正在给新战士演示某型地雷排除技巧,排爆服在他身上已显得有些陈旧,却依然笔挺。当被问及面对危险是否害怕时,他指着远处雪山说:“你看那雪,看着软,底下是硬邦邦的岩石。我们排爆兵也要像这雪山,表面沉着,心里得有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