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体育报

砥砺前行 接续奋斗

日期:07-30
字号:
版面:第04版:八角垫上·跆拳道30周年纪念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吴静钰

  赵帅

  郑姝音

  罗微

  陈中

  从1995年于北京体育大学成立国家青年队伊始,中国跆拳道开启了破冰之旅。三十年间,一代代教练员、运动员、陪练员、项目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百折不挠、追求卓越、团结协作、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和成功经验,推动中国跆拳道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跆拳道人将继承和发扬奋斗精神,进一步总结好三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中贡献中国跆拳道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教练员篇

  接力传承 自信笃行

  在中国跆拳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中,一代代教练员们用接力传承的身影,擘画了中国跆拳道从荒芜到繁盛的精神图谱。

  为中国跆拳道构建独特打法

  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冠军墙上的金牌在灯光下熠熠生辉。1995年,当跆拳道作为“新兴项目”落户这里时,面对的却是国外专家“五年内无缘奥运奖牌”的断言。国家队首任教练陈立人带着“半路出家”的运动员,在简陋的训练馆里开启了破冰之旅。“没有现成经验,我们就用血汗补课,一个动作练千遍万遍。”为中国跆拳道斩获首枚奥运金牌的陈中回忆道。

  “以我为主、以攻为主、以快为主”构成了陈立人技战术体系的核心。面对韩国等跆拳道强国的成熟体系,陈立人没有盲目模仿,而是深入研究中国运动员的身体特点。他发现中国选手普遍具有灵活、敏捷的优势,便大胆创新,将传统跆拳道技术与中国选手特点相结合,设计出一套完全适合中国选手的独特打法。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响彻北体大跆拳道训练馆。队员们每天训练时间长达8至10小时,脚底磨出血泡,扎破缠上绷带继续练,女队员被男陪练踢得浑身淤青,抹把泪咬牙再战……凭着这股拼搏精神,陈中在悉尼奥运会为中国跆拳道踢出历史性的奥运首金,五星红旗映亮了所有拓荒者含泪的眼,宣告中国跆拳道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执教生涯写满“破壁”故事

  姚强的奋斗历程与中国跆拳道发展的每一道年轮都一一契合。作为中国第一批跆拳道运动员,他曾与陈中并肩征战东亚运动会;作为教练员,他亲手将罗微、刘哮波等弟子送上奥运领奖台;作为管理者,他推动北京跆拳道队连续四届全运会摘金,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

  29岁的姚强在1999年担任北京跆拳道队主教练,他的执教生涯写满了“破壁”故事。在丰台体育中心选材时,他相中了练田径的罗微。“她身高1米80,正是大级别的稀缺人才。”姚强回忆说。但罗微存在着柔韧性较差的“致命伤”,姚强便日复一日地陪着罗微压腿,“像大桥似的”笨拙姿势经常让罗微疼出眼泪。几年后的2004年,这个曾被嘲笑“踢不到对手头部”的女孩,在雅典奥运会上用一记漂亮的击头夺冠。2012年世界杯团体赛,姚强带领男队夺得中国首枚团体世界杯奖牌时感慨:“为这块铜牌,我们花了15年。”伦敦奥运周期,当国家队主力刘哮波因母亲病重欲退役时,姚强为他奔走协调医疗资源,每周派车接送刘哮波母亲去治疗。“备战不仅是工作,更需要感情与信赖。”从北京队到国家队,姚强带出多位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更将“快、变、活”注入了中国跆拳道的技术基因。

  临危受命敢叫日月换新颜

  2013年,当电子护具颠覆跆拳道传统规则,曾经的散打和空手道冠军教练管健民临危受命。

  训练馆墙上张贴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标语,展现了管健民迎接挑战的决心。面对电子护具带来的规则剧变,他敏锐意识到经验式训练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必须借助科技力量重构训练体系。他率领团队开启了艰苦的“战术数据库”建设工程,系统搜集分析了海量国内外比赛数据,包括技术动作频率、得分情况、赛事胜负关联等。团队成员不仅大量观看比赛视频,还深入赛事现场记录一手资料,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电子护具时代的比赛规律与得分要点。

  管健民的训练理念也独具特色。他强调苦练与精练相结合,建立了针对重点运动员的三维模型:使用个体效率模型,梳理队员技术优势与短板,进行针对性强化;通过情境决策模型,针对比赛中不同比分情况预设战术方案;利用对手破解模型,分析主要对手特点,制定克制策略。这些科学训练手段和方法,使中国跆拳道队在短时间内适应了电子护具的新要求,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里约奥运会上,管健民带领赵帅在男子58公斤级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实现中国男子跆拳道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郑姝音在女子67公斤以上级比赛中夺冠,保持了中国在女子大级别的传统优势。赛后,郑姝音高举五星红旗绕场奔跑的画面,成为经典瞬间。这些胜利背后,是管健民科学训练体系的成功验证,也是中国跆拳道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的重要标志。

  陈立人注重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育人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跆拳道队;姚强“保持危机感”的叮嘱,化作每一代运动员勤奋加练的汗水;管健民建立的战术数据库,仍在实时助力训练新周期备战。三十载春秋流转,教练席上的身影不断更迭,但精神火炬始终燃烧。

  运动员篇

  拼搏铸就荣耀之路

  在曾经简陋的训练馆里,在曾是布满裂痕的地胶上,在“五年内无缘奥运奖牌”的断言声中,一批批、一代代中国跆拳道运动员用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和团结协作的无私精神,为中国跆拳道拼出了一条荣耀之路。

  从艰苦奋斗中开拓进取

  2000年跆拳道刚刚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跆拳道运动尚处于从空白起步阶段。王朔和贺璐敏加入中国跆拳道队后,和所有人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础训练的艰苦程度超乎想象。彼时的王朔曾经连睡觉翻身都会疼醒,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在加拿大埃德蒙多世锦赛决赛中,克服了右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的伤痛,以9比8完成惊天大逆转,夺得中国跆拳道首枚世锦赛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贺璐敏不仅斩获了中国跆拳道首枚世锦赛奖牌,夺得2002年世界杯冠军,还在悉尼奥运会上成为中国跆拳道项目首位登上奥运赛场的女运动员。她的成功之路同样布满荆棘坎坷。膝韧带撕裂的伤痛,让她在训练和比赛中备受折磨。但她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队医团队的精心治疗和严格康复训练下,奇迹般地恢复并成功站上了奥运赛场。她的187页《伤病抗争日记》不仅记录了她个人涅槃重生的过程,更成为中国体育科学化进程的重要文献。

  王朔和贺璐敏用汗水、伤痛和勇气,为中国跆拳道铺就了最初的基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跆拳道不屈的韧性与希望。

  实现奥运首金的突破时刻

  1995年中国跆拳道队初建时,国外专家曾断言“五年内无缘奥运奖牌”。然而,陈中和她的队友们,以“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口号,开启了日均8至10小时的魔鬼训练。脚底磨出的血泡渗进绷带,男陪练的踢击在身上留下片片淤青,汗水甚至血水浸透了北体大训练馆布满裂缝的训练地胶。

  2000年悉尼奥运会,陈中在67公斤级以上级项目中夺得中国跆拳道奥运首金,让国旗在奥运赛场上升起。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她泪流满面——这不仅是陈中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中国跆拳道的破冰之战!这枚沉甸甸的金牌,更如一道惊雷,彻底击碎外界的质疑,宣告中国跆拳道正式登上世界最高竞技舞台。五星红旗在悉尼赛场上空升起的那一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得到了最有力的诠释。

  传承与超越的辉煌篇章

  罗微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夺冠是中国跆拳道的又一次辉煌,但在她背后,是中国跆拳道队集体力量的托举。备战时,教练王润强为分析对手战术,不惜推迟婚期;男陪练团队为模拟对手特点,有人连续两周反方向训练致肌肉拉伤。罗微自己也在赛前减重时,历经了裹保鲜膜跑步、爬楼、蒸桑拿等艰苦的奋斗;不能大量饮水,她只能靠含着冰块止渴,一晚狂降3公斤体重。凭借着“奋斗有我,使命在肩”的团队信念,中国跆拳道在雅典完成了从首金到卫冕的跨越,印证了“人心齐,泰山移”的协作力量。罗微退役后,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裁判,坚持不断弘扬传承团队协作的精神。她让学员扮演陪练体会奉献,用教练王润强推迟婚期等真实故事培训新裁判,强调“裁判要像陪练般专注细节”,成为跆拳道项目良好生态的建设者。

  吴静钰是中国跆拳道标志性人物。虽然她下肢长、脚踝细、脚掌大且爆发力超强,但初练跆拳道时,却因柔韧性较差,压横叉常常疼到哭泣。吴静钰咬牙坚持,最终突破短板,为下劈腿绝技奠定基础。她将爆发力与速度结合,打造出“快准狠”的独特打法,打破了传统战术框架,让她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2007年世锦赛中连夺冠军,成为“超级踢击者”。在北京奥运会决赛中,凭借突然变向的前腿进攻,吴静钰精准命中对手头部,摘得中国跆拳道首枚女子小级别奥运金牌。东京奥运周期,吴静钰用648天完成从母亲到运动员的蜕变,复出首年辗转12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脚踝肿胀如馒头仍坚持上场,10个月内通过10项赛事实现积分逆袭,凭借世界第六的排名压哨入围东京奥运会,成为跆拳道史上首位连续四届参加奥运会的女子运动员。她的坚持、创新以及在逆境中一次次站起的勇气,为中国跆拳道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征途上不断奋进

  作为新时代中国跆拳道的代表人物,郑姝音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成为中国跆拳道队团队协作的生动注脚。备战时,陪练团队如精密齿轮,上百次模拟巴西选手动作,将对手打法拆解、复刻,为她打磨克敌之法。北体大与中国跆拳道协会精准领航,教练精细雕琢技术,陪练甘当“影子对手”奉献自我,科研团队用数据筑牢保障。冠军的背后,是无数人以心血为墨,共同绘就“为国争光”的动人画卷。郑姝音常说:“陈中师姐两次奥运夺冠的传奇、罗微师姐雅典赛场的奋勇,是照亮我前行的光。”这束光,不仅指引她赛场拼搏,更让她扛起了中国跆拳道的传承火炬,将“跌倒百次仍要站起”永不言弃的精神,传递给新一代跆拳道人。

  赵帅是从“陪练”成长为奥运冠军的榜样。在里约奥运会以6比4击败泰国选手汉普拉布获得男子58公斤级冠军,创造中国男子跆拳道奥运历史突破之前,赵帅曾长期担任江苏女队主力张华的陪练。这段经历却被他视为“战术实验室”。在承受高强度击打的同时,他创新性地开发出“主动迎击”战术,颠覆了传统依赖身体优势的被动防守模式,成为他在奥运赛场崛起的核心竞争力。“用智慧去拼下每一场”的赵帅,在“十年磨剑、坚守信念”的艰苦历程中,经历过降重训练带来的痛苦艰辛,也体验过大赛失利的失落沮丧,但他为国争光的信念始终不渝。赵帅从“影子选手”到奥运冠军的传奇经历,正是中国跆拳道“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注脚,也为中国跆拳道男子项目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幕后奉献者篇

  铸就辉煌的坚实脊梁

  在中国跆拳道三十载荣耀长卷中,冠军光芒深处,还有无数身影从未站上领奖台。这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们,在时光中深凿、在平凡处扛鼎,用无声坚守托举起中国跆拳道闪耀的金牌,也是铸就中国跆拳道今日辉煌最坚实的脊梁。

  奠基拓印:从零起步的拓荒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国跆拳道尚在起步之初,国内既无成熟梯队,更无竞技经验可循。最艰难时,原总局竞体司相关负责人挤着绿皮火车奔赴基层,将目光投向全国体校、武术队甚至田径场,以如炬目光搜寻着具备速度、爆发力与坚韧品格的年轻身影。许多最终闪耀国际赛场的名字,便是在他沙里淘金般的发掘中被赋予了改写命运的可能。国家队在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伊始,训练条件艰苦,队员们光脚训练,脚底磨出血泡也咬牙坚持。他说,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力主创立的“前腿战术”体系这一中国式打法,日后成为国际借鉴的蓝本。构建的裁判培养体系,也为中国跆拳道在国际赛场掌握话语权筑牢了根基。

  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赢得首枚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这枚金牌不仅属于运动员,更宣告了中国跆拳道奠基者们筚路蓝缕、奋斗立业的成功,铺就了中国跆拳道腾飞的第一块基石。

  守正创新:融合铸就精进之基

  中国跆拳道在2005年一度面临根基尚浅、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理论体系亟待构建、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等挑战。原总局拳跆中心负责人肩负起重任,迅速锚定关键问题。力主将国家队训练基地扎根到北京体育大学,开创性打通高水平竞技与高校科研、教学资源的通道,让“体教融合”成为中国跆拳道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北体大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训练场地、科研支撑、教学培训,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精研对手录像,推演战术细节;细致关注重点队员训练负荷、心理状态、后勤保障,力求极致备战。“把方向、出主意、抓重点、务落实、做改善”的管理理念促进了项目的快速发展。深知跆拳道扎根中国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他还推动建立段位制行业规范,策划各级道馆赛事,倾力构建青少年培训体系。这些举措如深埋地下的根系,为项目的参天大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荣光之下:无私奉献的坚实后盾

  赛场属于冠军,而训练馆的每一寸垫子却是如吴庆胜等众多陪练员的“赛场”。陪练员们日复一日模拟世界顶尖对手的奇招怪式,承受主力队员每一次凌厉重击,遍布身体的淤青与旧伤,是他们无声的勋章。吴庆胜在训练中肋骨骨裂,仅短暂休整,便缠着厚厚绷带重返训练场。他沉默而坚韧的背影,成为年轻队员心中那个“坚持”的榜样。

  队医和保障团队用专业为运动员构筑起最安心的保护。深夜治疗室不熄的灯火,专注凝视仪器数据的目光,布满血丝却坚定的眼神,都是金牌背后重逾千钧的无声誓言。项目中心各部门如同精密钟表,无数齿轮在寂静中咬合。竞赛部工作人员珍藏着的泛黄秩序册,记录着从3个省到覆盖全国各个省区市在全国比赛中角逐的历程;外事部工作人员保存了56G的签证资料,保障了十年间127次国际征战零延误。训练基地的晨曦里,总务科工作人员带着新护具走进场馆,他们记得每个运动员的尺码;深夜公寓灯光下,科研人员仍在分析当日的数据。他们的双手,是托举运动员跨越极限的隐形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铸就了中国跆拳道荣耀之路上最坚实的丰碑!

  本版文图均由中国跆拳道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