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凯 王治国
面对军事体育训练质效提升的瓶颈,武警甘肃总队平凉支队以科学组训为突破口,精准施策,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他们通过为官兵精准“画像”定制个性化方案、引入智能考评系统倒逼动作规范、建立翔实训练档案动态追踪短板弱项,有效驱动训练质效实现新突破。
一人一策破难题
体能训练中的“齐步走”模式曾让基层面临诸多困扰。“尖子练不够量,后进跟不上趟”“训练伤时有发生”“苦练却难突破瓶颈”……在基层大(中)队主官座谈会上,基层主官的发言直指痛点。
一次考核失利成为支队转变思路的契机。去年支队组织军事课目普考,崆峒中队5公里武装越野成绩垫底。深入分析发现,症结在于部分战士核心力量不足,在复杂地形负重下暴露明显短板,而日常训练对此缺乏精准应对。“体能训练必须告别‘大呼隆’,走向精细化。”支队党委下定决心,严格依据《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结合任务特点,确立了“精准测评、分层编组、个性计划”的科学训练路径。
支队选派教练员参加上级专业培训,系统学习运动生理、训练防护知识。学成归来的泾川中队二级上士张宝辉,成为中队的“体能管家”。他运用所学知识,为体型偏胖战士设计有氧与力量结合的分阶段计划,为单杠“困难户”制定从辅助练习到标准动作的渐进路径。
个性化训练方案成效显著。中士王海磊的单杠成绩曾长期徘徊在及格线,通过认真分析和张宝辉的专业建议,他针对性增加了背部肌群和小臂耐力专项练习。几个月后,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智能考评促质效
智能考评系统的引入为动作规范提供了硬性标尺。在单杠训练场,警勤中队下士王成奋力上拉,下颌过杠瞬间,电子屏立刻跳变计数“1”。 “任何细微的动作瑕疵都逃不过电子设备的‘法眼’。”作训参谋孟东凯指着屏幕上的动作回放帧说道。
这套严苛系统初启用时,让不少官兵遇到了挑战。灵台中队上等兵严昌鹏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起初他习惯靠身体摆动借力完成动作,结果系统频频判定无效。班长带他重练基础动作,每天加练三组静态悬垂,强化背部肌群控制力。
环形跑道上,中长跑计时系统也在悄然改变着训练节奏。官兵们手腕上的电子手环每次掠过跑道地毯感应天线,都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嘀”响,终端屏幕随即精准刷新着每个人的圈数和用时。在作训股办公室,参谋黄宇翻开二季度基层中队考核汇总表,柱状折线图上三条稳步上升曲线格外醒目。“机器不讲情面,恰恰倒逼出了真本事。”他合上档案夹,窗外训练场上穿透热浪传来的阵阵呐喊声,正是这一成效的生动注脚。
建档追踪补短板
实践中建立的“军事体育训练档案”,成为支撑科学组训的重要基础。
“这些档案册就是我们的‘数据库’和‘分析仪’。”作训股长李亮对此深有体会。他举例说明:年初分析档案时发现,部分战士器械成绩提升缓慢,这启发了施训者:单纯强化上肢力量效果有限。于是,各中队在训练计划中普遍增加了平板支撑、哑铃划船等核心力量训练,以及绳梯敏捷练习、平衡球训练等协调性内容。
档案不仅是分析共性的工具,更是官兵自我提升的指南。崆峒中队下士王伟达5000米跑成绩在连续三个月小幅提升后陷入停滞。他主动对照训练内容向教练员请教。教练员分析后认为,可能是耐力训练进入了平台期,建议他在保持基础跑量的同时,适当加入几次短距离高强度间歇跑训练。王伟达按建议调整训练,很快取得了成效。
精准的数据分析、严格的智能考评、翔实的训练档案,共同构成了科学组训理念在训练场上的生动实践。下一步,他们还将持续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推动军体训练由基础性向实用性、操场化向实战化的跨越,加强军事体育与战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持续夯实官兵能打胜仗的体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