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多部门不断解决老百姓“健身去哪儿”问题,不仅实现就近健身,出家门就能锻炼,还逐步推进场地设施建设从“有”向“优”转变,实现质量提升、服务提升、效益提升,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健身步道 健身有了“新日常”
本报记者 顾 宁
早上6点,上海世纪公园的智慧健身步道上已热闹起来。62岁的张桂兰一边活动身体一边踩着轻快的步子走过这里的“健康柱”,柱体屏幕立刻跳出一行字:“当前心率78次/分,步频110步/分钟,状态良好!”她笑着对身旁的老姐妹说:“你看这玩意儿多神,比家里的血压仪还贴心。”
这条全长2公里的智慧健身步道,藏着群众健身生活的“新旧对比”。以前,这里还是一条普通的跑道。“那时候想跑步得揣着手机记步数,跑快了怕心脏受不了,跑慢了又觉得没效果。”张桂兰之前有一次跑步越跑越晕,检查后才知道是运动过量了。
这条全新的智能健身步道原为环园铁路改造而成。沿途装设的太阳能景观灯,夜晚如星火点缀,给晨跑和夜跑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心率监测仪则帮助大家科学运动。智能健身房的理念也被成功引入室外,器材区不仅满足多种锻炼需求,用户还可通过旋钮轻松调节,实时同步运动数据,后期查阅历史记录,形成个性化运动建议。
在这里,先进的太阳能智慧健身设备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注意。他们在亲子互动健身车上挑战自我,实时监测卡路里消耗,双位跷跷板和智慧跳绳则通过二维码扫描轻松使用,跳绳时自动计数在显示屏上实时反馈成绩。组合训练器、智能景观路径、战绳区等多种运动场景也为健身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步道的智慧化改造也让年轻人多了个“打卡地”。“以前总说‘锻炼靠自觉’,现在有了智慧步道‘吸引’我们,积极性都高了很多。”28岁的程序员周航说。他经常下班来健身,过去总以“没时间去健身房”为借口偷懒。“现在即使加班到晚上9点,也会下来跑两圈,很方便。”环境好、器材功能齐全,吸引他从最初每月锻炼3次,到现在每周5次,体重减了8公斤。“上周在步道上认识个跑友,我俩约着备战下个月的上海半马,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条镶嵌在城市绿肺里的智慧步道,正用科技的温度,消解着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让健康幸福的脚步越走越稳、越走越长。
室外智能健身房 运动更加“精准化”
本报记者 傅潇雯
晨光微露,北京市海淀区八家郊野体育公园的智能健身步道上,李建国正沿着AI感应标识匀速慢跑。步道旁的交互屏实时跳动着数据,他消耗的卡路里、运动里程、平均配速等指标实时呈现、一目了然。他擦了擦汗笑道:“以前跑步全凭感觉,现在连呼吸节奏都能对照数据调整,科学多了!”
李建国曾因高血压被医生警告“必须运动”,如今他不仅血压稳定,还成了社区智能健身的义务宣传员,“上周带爱人来测骨密度,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肌肉量偏低,现在天天来这里锻炼腿部力量。”
在江苏盐城网界河智慧城市生态公园,张立伟结束夜跑后,来到这里的室外智能健身房进行拉伸训练。他轻触双位椭圆机的屏幕,设备立即生成训练报告,妻子王琳抱着三岁的女儿站在一旁,手机里正播放着智能设备同步推送的亲子瑜伽教程,“以前下班回家就‘躺平’,现在全家一起动起来,连孩子都学会平板支撑了!”
据了解,这里设置有体质测试区、力量训练区、智能竞赛区、拉伸放松区等辅助区域,健身设施功能丰富、难度可选,一切都能“可视化操作”,群众通过手机互联,个人健身数据、体测报告、运动处方皆可一键生成,让更多群众享受科学化、系统化和定制化的健身服务。
在河北石家庄裕西公园的室外智能健身房,这里将体测区、训练区和竞赛区,集有氧训练、力量训练、体质监测为一体,各训练器的功能、运作方式等都有对应的指示牌,便于群众学习和操作。
“刚开始,很多中老年人对使用智能设备有顾虑。”李秀芳说,“后来发现其实并不难,现在周围的中老年朋友们都能玩转这些智能设备了。”室外智能健身房建设方负责人说,考虑到老人使用电子设备不方便,器材根据不同人群的训练需要,还设置了在不体测、不注册的情况下也可显示锻炼数据,让室外智能健身房可以适用于更多人群。
百姓健身房 惠民生暖人心
本报记者 冯 蕾
自2024年9月起,河北省邯郸市体育局联合邯郸金力豪公司推出“百姓健身房”,共有31家智能健身房向市民推出限时免费开放服务。
54岁的邯郸市民沙冰便是这项惠民举措的受益者。“扫码就能注册,完全没有套路。”沙冰说,在健身房门口扫描“体育惠民工程”铜牌上的二维码,进入微信小程序注册并进行人脸绑定,选择0元支付,即可在开放时间内使用健身房。
如今,沙冰每天清晨6点在大剧院广场跳舞后,便到健身房锻炼一小时,回家买菜做饭时间刚刚好。“现在下楼就能健身,比去菜市场还方便,关键还免费。”她笑着说。
张光景和老伴儿正轮流在推胸划船双功能训练器上锻炼。张光景说:“我们家就在附近,自从初次体验后,就常来这儿。”这里环境好且智能化程度高,人脸识别开门后,跑步机、椭圆机、力量训练设备等健身器械一应俱全。张光景对智能器械赞不绝口:“以前健身全凭感觉,这里操作简单,还有视频指导,能看到锻炼的是哪块肌肉,运动数据也会记录在小程序上,帮助我们科学掌握运动量。”
据邯郸百姓健身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健身器材集合了5G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运动健康科学等“黑科技”,能为居民提供AI体测、运动计划、健康科普与智能教练等多种专业健身指导。
在浙江温州,百姓健身房同样深受市民喜爱。林霜说:“下班在家附近就能锻炼,日卡只要5元,办年卡每次才1元,进出不限次数,太惠民了。”
温州秉持“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自2017年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改革落地后,积极探索建设群众身边的室内健身场地。温州百姓健身房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5公里或服务人口不少于5000人的标准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截至目前,温州已累计建成百姓健身房超400家。
百姓健身房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实惠的健身服务,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让全民健身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
智能化改造 老旧小区焕新生
毛昀哲
清晨6点,在海淀区塔院小区的塑胶步道上,年过七旬的刘振明正在和老伙伴们晨练。“以前遛弯得在私家车中间闪转腾挪,现在有这样一条修得平平整整的步道,沿途还有可供休息的长椅,锻炼起来真舒坦。”作为有着超过3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塔院小区通过“见缝插针”地建设体育场地,稳步增加健身供给。
塔院小区曾是典型的“健身荒漠”:住宅楼近30栋、居民千余户,可用的运动场地却寥寥无几。转机出现在2024年,塔院小区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央企在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当居委会逐户登门征求改造意见时,居民集中反映了运动场地面积不够和健身器材种类较少的情况。为此,塔院小区拆除部分废弃棚户,为翻新、扩建全民健身场地腾出空间。设有乒乓球台和便民化智能健身器材的“运动驿站”、呈环形铺设的塑胶步道等锻炼用地均源于本次工程。
“最受欢迎的是共享运动场。”居委会干部介绍道:“这里一早是社区太极队的地盘,孩子们下午放学后就是他们的球场。支起简易网带可以打羽毛球,场地空闲时也有人来踢毽子。我们还计划在这里举办社区运动会,进一步丰富百姓的文体生活。”如此“一场多用”的设计,让老旧小区的有限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改造带来的便利是显著且实在的。自上世纪末在塔院小区居住至今的赵惠芬表示,自己是全民健身改造工程全过程的亲历者。“在退休之后,广场舞、柔力球、健步走我都参加过,可是这些运动无不需要宽敞的场地。塔院当时没有条件,我只能前往其它社区‘拼场’。随着近些年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街坊邻里足不出院就能锻炼身体,自己的运动频率和健康水平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赵阿姨所说的,也正是广大居民的心声。
多功能复合用地 高架桥下变身运动乐园
张博宸
作为北京市多元复合桥下空间提升试点,西城区天宁寺桥改造提升工程于2023年完成后,原本的停车场变成位于二环内的全民健身场所,在方便周围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吸引着更远地区的市民和外地游客来此体验。
目前,活力空间整体分为三片功能区域(篮球场、亲子互动区、乒乓球场)。一群还在上小学的男孩女孩一起接受运球、投篮、传球等基本功训练。场馆运营王钰堃介绍,夏季有赛事活动时,篮球场人流量可达上千人,秋冬季节到“三九天”,教学场地会换到室内,还会增加搏击、体适能等内容,“25块钱打球不限时,价格很实惠。夏季人流量有600人,秋冬季能稳定在200人上下。”
在亲子活动区另一侧,年过70的吴永新正在乒乓球台前和球友对拉。他通常上午运动一小时,下午运动两小时左右。场地负责人白桦说:“乒乓球场目前是公益的,在设备配齐后还特地给周围加装围挡,既挡风又透气,并且考虑到桥梁仍在使用的情况,给头顶装了防护。”针对极端天气,活力空间同样有所准备。白桦表示,因球场位于桥下,周围的围挡夏可防晒防汛、冬能保温保暖,“下大雨时会有防汛沙袋铺在周边,下雪时场内不会结冰,暑期人在场内也不会感到暴晒。目前各场地都有微信群,我们会针对特殊天气提前做出提示。”
“以前想打球,往往要开车去魏公村或者西单附近的球场。现在家附近就有运动的地方,跟朋友约球也是大多都来这儿,方便多了。”在亦庄工作的李鑫对于社区附近有了全民健身的场所感到欣喜,“尤其假期,晨练的中老年人、白天打球的学生、晚上遛娃的,好多次都看到了从小就认识的熟人,氛围真的好,等闺女大点儿了也想让她来参与。”
体育公园 打造民生幸福新地标
本报记者 轧学超
一大早,家住浙江安吉的张秀羽已经牵着孙女走进了刚建成一年多的安吉灵峰人才体育公园。“以前带孩子想找个能跑能跳的地方,要么去挤小区广场,要么得坐三站公交去老体育馆。你看那片器械区,我练太极拳,老伴儿打羽毛球,一家人各得其所。”
除了引人注目的400米彩虹环形跑道,灵峰人才体育公园还配备了2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以及乒乓球场、五人制足球场和极限运动场地等多样化运动设施,可以满足各类运动爱好者的需求。据周边邻居介绍,两年前这还是片闲置地块,没有生机。周边三个老旧小区的居民提起这个位置,总带着点无奈,年轻人想打球没场地,老人想散步怕绕远,孩子们更是只能在马路边追逐打闹。社区微信群里,“缺个像样的运动地方”成了居民们念叨最多的“急难愁盼”。
如今走进安吉灵峰人才体育公园,能看到最贴心的设计都藏在细节里:跑道特意做成了防滑的塑胶材质,方便老人行走;乒乓球场和羽毛球场遥相呼应;健身区的地面铺着1厘米厚的缓冲垫,地上软绵绵的。“上次我带三岁的孙子来,他在篮球场玩了俩小时,我就在旁边的健身区运动,这设计太懂咱们老百姓了。”居民刘鸿说着,忍不住又试了试臂力训练器。
体育公园的人气不止在清晨。工作日的傍晚,下班后的年轻人会准时占领篮球场,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在乒乓球台前排起长队。更让人惊喜的是公园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前小区里爱打麻将的老伙计们,现在每天雷打不动来公园组队练太极拳。初中生林菁以前总窝在家里打游戏,自从公园有了篮球场,现在每周能去两次。就连一些出租司机都发现,这半年来周边人气儿更旺了。
“以前居民总说‘想锻炼没地方’,现在公园建起来了,大家见面都聊‘今天跑了几圈’‘球打得怎么样’。”街道相关负责人冯菲笑着说,最近公园里又新增了夜间照明,晚上九点还有不少人在打乒乓球,“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生活,下楼就能找到健康和快乐。”
本版由新华社供图(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