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春天来了。”今年7月15日,“沪九条”(即《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出台引起全网热议。这些举措注重激励优质内容创作,涉及资金激励、人才政策、场景建设等方面,并明确提出支持黄浦区、杨浦区建设在全球范围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
“沪九条”出台两天后,杨浦区在线文娱产业新载体“V聚场”正式运营。“V聚场”位于大学、大厂云集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由4700平方米的三层传统写字楼改造而来,设置了综合服务大厅和办公、培训、直播等多个功能空间,有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设施。短短两个多月,“V聚场”吸引13家大V工作室、8家MCN机构签约入驻,还有300余家意向企业纷至沓来。
“V聚场”的火热,是杨浦区功能形态加快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一个缩影。9月25日上午,杨浦区委书记薛侃在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两个“五分之一”的故事:杨浦在20世纪曾创造全市五分之一工业产值,为民族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3200亿元,占全市五分之一。5年来,杨浦区在推进创新发展再出发中激活创新动能、壮大发展实力。
“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从工业杨浦向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2023年,我们又提出要聚焦强化‘创新四力’,就是科技创新策源力、创新产业竞争力、创新生态生长力、创新环境吸引力。”薛侃说。
“V聚场”负责人邱婷认为,在“十四五”规划中,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内容创新领域的重点正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迁移,从电商直播到内容营销、短剧等,不断形成新趋势。她介绍,“V聚场”的运营思路是吸引数字化相关企业入驻,从而带动整个杨浦区在优质内容创作方面的发展和创新。“这栋楼只是一个载体,我们想做的是生态构建,把政策服务、大学、大厂等所有资源更好地整合、发酵,产生出新的内容和形式,希望能带动整个杨浦区甚至上海市数字经济的发展。”
在运营“滤镜粉碎机”账号的博主毕珩看来,“V聚场”给他的团队提供了很多“硬核”支持。“入驻后我们有机会和上海本地博主交流,碰撞出了很多灵感和选题,还享受到杨浦对内容创作者的优惠,包括租金减免、共享空间、专业设施,还有更加畅通的平台沟通渠道。”
博主“籽岷”(本名朱明华)是最早入驻“V聚场”的内容创作者之一,他做了12年博主,目前全网粉丝数超千万,视频创作主题涉及游戏、科技等。“AI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时代机遇,而杨浦是我发力的锚点。”籽岷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科创、教育、医疗、艺术等资源优势明显。杨浦区有B站,还有那么多大学,大学生正是我们的内容受众,加上这里的人民城市理念,我觉得创业氛围非常好。”
在“V聚场”的隔壁,一家从“小角落”发展到“一栋楼”的物联网科技公司商米科技见证着杨浦区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公司副总经理张金普介绍,12年前,公司创始人看中了上海的创业环境和杨浦区的支持力度,来到这里创业。从2016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持终端至今,商米科技已推出移动、金融、台式、自助、网络/视频等商用物联网设备,覆盖餐饮、零售、医疗、政务、景区管理等多业态场景;同时,还向合作伙伴提供标准化应用开发服务、高可靠全球化设备远程管理与控制服务。
张金普说,商米科技作为国内物联网科技领域最先走向全球的企业之一,“我们不断地思考怎么做到开放包容,比如开发大程序平台,帮助中小软件商出海;利用在海外布局的生态,帮助喜茶在纽约开店、小米在墨西哥开店等。”
上海在每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让张金普感触颇深。“我已经连续3年参加这个‘开工会’,现场参会的一半人员是政府各个条线的负责人,一半是各家企业的负责人。从市委书记、各委办局到区里的领导,都在不断地问一个问题:我们的营商环境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市人大会上,我作为杨浦区人大代表参加分小组讨论,注意到‘如何改善营商环境’‘企业如何创新’也是雷打不动的主题。”
薛侃介绍,近年来,杨浦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两个重点方向,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四大新兴产业布局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互联网大厂、“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在杨浦链式集聚、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