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后,9月23日,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以“世界文明发展的‘中轴线’”为题发表演讲。
他认为,北京中轴线超越了地理意义,这条真实的轴线通过串联建筑与空间,已成为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缩影。在他看来,中国的“和而不同”正是这一哲学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文明的未来所向。
在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传统与现代交织、传承与创新共融的发展图景,成为外国嘉宾们的讨论焦点。
“丰富的历史底蕴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支撑。”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借此引申说,法国也拥有悠久历史,并且同样渴望创新。在他看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恰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
拉法兰说,中法两国人民在情感特质上颇为相近,都是感性且富有共情能力的民族,能够敏锐感知他人情感并产生心灵共鸣。正因如此,在中法两国的友好交往中,文化占据着极为核心的地位。
卡门·卓别林——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孙女,也讲述了相似的故事。她带13岁的女儿观看卓别林经典影片时,女儿最初因黑白画面而抵触,但很快便看得入迷。卡门感慨:“这让我们看到,这些电影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
卡门认为,这种魅力源于电影中正面乐观的人文精神——即便面对残酷现实,它也能激励人们坚守希望。正因为这种情感是共通的,她在观看中国电影时也深感:“在情感与爱面前,语言不再是壁垒。”
时值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法国电影诞生130周年,一场特别的放映活动于9月22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许多大学生借此契机,首次欣赏了经过数码修复的新中国首部中外合拍片《风筝》。这部1958年的中法合拍作品,讲述了一个法国男孩在孙悟空风筝的“帮助”下远渡重洋,与中国孩子缔结友谊的奇幻故事。
电影中,“孙悟空”架起了中法儿童的友谊之桥。现实里,这只被一代代中国人口口相传的猴子,为英国动画设计师格伐开启了“第二人生”。
1993年,北京京剧院到英国巡回演出,格伐在伦敦一家音乐厅里观看了人生中第一场京剧,他被这个来自东方、“融合了唱腔、朗诵、杂技、武术等所有表现形式的艺术”所征服了。很快,他来到中国,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艺,成为了一名京剧演员。
1996年,格伐正式登台表演孙悟空,从此开启了他“洋美猴王”的演艺生涯,让许多国际观众了解并喜爱上了孙悟空这个角色。“30多年来,我不断训练、演出,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体验着训练的艰辛,也体验着表演的极致乐趣。”9月22日,在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正乙祠戏楼里,格伐回忆起这段往事。
动画设计师出身的格伐说,他初次接触京剧时,就坚信这门古老艺术能通过游戏、电影等媒介走向世界。而去年中国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大获成功让他惊喜,“它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并在全球尤其是年轻观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
他坚信:“我们可以创造出引起全球共鸣的艺术,创作者可以在文化和商业领域获得回报。”
“传承·创新·互鉴”是北京文化论坛的永久主题。以“北京”为名,中方希望借助文化这一载体,向世界传递携手共进、同行发展的积极信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说,在挑战增多的今天,文化,是连接各民族的核心力量。她认为,北京文化论坛的作用正是汇聚各方智慧与创造力,以确保这一力量能持续支撑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