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在北京的文艺青年眼里,豆瓣大概会让人联想到两个空间:一个是虚拟的豆瓣网,是给图书和影视作品打分评价、分享阅读观看心得的网络空间;另一个则是坐落于北大东门成府路上的豆瓣书店,这家折扣小书店里,书架挨着书架,阳光斜斜地落在书页上,是一方实实在在的、弥漫着油墨味的所在。
但是,不久以后,后者就要迎来它的终章。先是几位书友间传出书店即将清仓的消息,而后,店方在社交平台上证实了这则传闻。租约到期,店面将闭,又一个熟悉的角落即将从城市地图上隐去。
说起书店倒闭的缘由,大抵总逃不过那几句:电商平台的低价冲击、沉重的门店租金、阅读习惯的变迁……近年来,虽然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意义被一再强调,但不争的事实是,那些以售书为主的书店,依旧在不可逆转地减少。不少书店为了活下去,只好添了咖啡机、摆上文创,甚至让萌宠驻店,把自己变成游客镜头里的风景。只是在那样的热闹里,书的分量,似乎轻了些。
豆瓣书店也试过做些文创,印着店名的帆布包、素净的书签,每一件都带着书店的温吞气。最近,这家书店还上架了“19年闭店纪念复刻小画”,用“江湖再见”与读者作最后的告别。据报道,老板卿松早已与朋友成立了“八月之光工作室”,从事图书封面设计,计划在闭店以后以此谋生。
但在骨子里,它仍然是一家以卖书为底色的书店。它的坚持,自有其底气:多年攒下的口碑、以折扣书为主的经营特色,以及地处北大与清华之间的绝佳位置。店内以逆商业潮流的姿态告知读者:“带塑封的书都可以拆,拆开不买亦无妨。”然而,一所小书店终究无力对抗时代的洪流,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每有特色书店闭店的消息传出,总会掀起一阵怀念的风。前些日子,以电影书籍闻名的库布里克书店,也摆起了折扣告示,昂贵的电影理论书、印量稀少的导演传记,都以半价出售。店家没说要关门,但不少人揣测,这大抵是告别。一时间,店里出现了略有些拥挤的场面,收银台前也排起队。
人们为书店的消失唏嘘,说到底,是珍视那份与阅读相关的纯粹。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可在许多人心里,“书非买不能读”才是真。亲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指尖触到纸页的纹路,闻着油墨与纸张混在一起的香气,再郑重地付账抱回家,这份仪式感,让阅读多了几分郑重。即便有些书买回去后,会在书架上静躺许久,至少读者在书店驻足流连的那一刻,心意是专注的。
这份珍视里,也折射着人们对书店的期许。书店不仅是书籍贩售之所,更是知识流转的驿站。一家书店推荐哪些书,如何分类陈列,是否推出自家的销售榜单,皆是其媒介功能的体现。作为流通的末梢,书店虽不参与一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却可通过其选书眼光与陈设策略,影响读者最终与哪一本书相遇。
如今,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即将消失的书店告别。有人举着相机,把书架的每一个角落都拍下来,想让这些印记留在相册里;有人一次买走十几本书,连小票都仔细叠好收着;还有人在留言本上写长长的话,分享自己与书店的故事。这些举动,当然能给即将落幕的书店,画下温馨、圆满的句号。
纪念一家书店的倒闭,不如记住它们选择书的理由。记得万圣书园有一个“为推荐而打折”的区域,店家不因销量高低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只凭内容是否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多年以后,你甚至可以在二手市场上发现这些书以比原本售价高得多的价格转售,这便是店家眼光的证明。选什么书,体现了书店的价值观,也是它与读者的真诚对话。
也不妨纪念我们曾经为了阅读,而愿意花费时间、跨越半个城市的日子。那可能是一个周末的下午,特意绕路去书店,只是为了看看新到的书单,最后抱走一本薄薄的诗集;可能是和朋友相约在书店,从一本新书聊到各自的生活,不知不觉就耗到了夕阳西下。那些为了阅读而“浪费”的时间,因书而生的联结,也是书店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纪念一家书店的倒闭,还是为了思考这个时代阅读的方式和意义。书店会关张,但阅读不会消失,对文化的热爱不会消失。当电子阅读取代了纸质书,不要忘记了阅读从何而来,也不要忘记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比如,避免让自己陷入碎片化阅读的琐碎,避免算法推荐的稀释深度阅读的耐心,避免阅读变成“打卡式”的任务。
不久以后,也许那些曾经安放书店的地方,会变成一家奶茶店,或是一家服装店,路过的人不会知道这里有过一家挤满书架的小书店。但在那些曾被这家书店温暖过的人心里,那个逼仄却满是书香的地方,那些淘书时的惊喜,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