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层公务员,我切身感受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从一餐一饭的细节抓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深刻地影响了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部门的调研走访次数至少减少了一半,基层干部不再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接待和行程安排上,公务接待经费下降明显,一般县级部门支出普遍压缩30%以上。这些变化为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抓实际工作。
与此同时,形式主义负担也有所减轻。近年来,省级、市级的典型评比、试点创建大幅减少,第三方制作的精美PPT也被明令叫停。过去动辄上百元一张的PPT费用,的确加重了基层负担,如今这一现象得到遏制,成为切实的减负举措。
财政收紧已成为基层干部的普遍共识。今年不少单位的预算在比照2023年、2024年决算后大幅压缩,部分单位缩减幅度达到三分之一。县级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逐一跟进,能省则省,将“躺”在账户里的资金收回统筹,积极盘活“沉睡资产”。精打细算逐渐成为常态。
在这种氛围下,节约的习惯正在机关逐渐形成:下班关灯、关空调、关电脑已成共识,同事之间相互提醒;设备能修则修,不盲目新购,也正在成为新的风气。
当然,形式精简之后,仍要畅通渠道,使基层工作被看见、被鼓励。一个地级市往往辖有十几个县级行政区,政策和资源有限,各地都希望有所倾斜。市级部门站得更高,看得更全,县级要推动工作,就必须主动加强汇报和请示。基层欢迎上级调研指导,但希望调研真正聚焦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盆景式”调研。
干部带头过紧日子,本意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也是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基层干部,当把“当思来之不易、恒念物力维艰”的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与此同时,更希望看到能够更多提振社会信心的举措,让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让基层在有限条件下依然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唯有如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力量的精气神,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让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