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至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赴美国纽约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9月23日,李强总理在联合国总部出席由中方主办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并发表致辞。
李强总理表示,要解决当下的诸多矛盾问题,应当持续聚焦发展,全力推动发展,携手做大发展蛋糕。他宣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这一宣示正值联合国成立80周年。诞生于二战废墟之上的联合国,如今在地缘冲突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发展合作受阻的重重挑战中迎来历史性节点。中方在此关键时刻作出重大宣示,为重塑国际合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9月23日当天发表声明,对中方决定表示欢迎。她称,“这是世贸组织的一个转折点”,中方的决定体现了对构建更平衡、更公平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坚定承诺,为世贸组织改革发出了强有力的支持信号,有助于为所有成员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和平大学特聘教授张贵洪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方这一表态有助于凝聚国际共识,推动各方齐心协力谋发展,在努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共同议程下团结合作,将更多目光投向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通过具体行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解读“中国方案”:“一二三四五”
张贵洪将李强总理的讲话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指“一个中心思想”,即通过同各方进一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过去4年以来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旨在为进入“最后5年倒计时”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增添落地实现的助力。
“二”指讲话包含“两大主要内容”,一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方向,二是中国采取的行动方向。
“三”对应着中方提出了“三条行动路径”: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全球发展的投入,将继续加强科技合作赋能全球发展,将继续积极推动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四”指中方在同国际社会各方重振全球发展事业的过程中有“四个方向”,分别是:营造稳定开放的国际发展环境,构建均衡普惠的发展伙伴关系,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动能,以及促进更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
“五”则体现在五大具体行动亮点上:未来5年,中方将在发展中国家再开展2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提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将在全球发展资金库项下设立“数字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南方”品牌;将开展200个海洋发展合作项目;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清洁炉灶百千万工程”;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没有改变,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永远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9月24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商务部新闻吹风会上说。
中国承诺“不为自己”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但坚决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维护其应享有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权利。张贵洪认为,这一举措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与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推动全球团结与合作。
国际舆论对此高度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路透社等多家西方主流媒体认为,中方这一举措“有望缓和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一个摩擦点”。
值得关注的是,中美高层近期开展了一系列互动:9月19日,中美元首时隔3个月通话。在此之前,9月9日、10日,两国防长、外长相继通话。9月21日,李强总理在赴美出席联大前,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国会众议员代表团,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访华。分析普遍认为,中方展现出的开放、自信和建设性姿态,正为中美关系打开新的窗口。
中国与联合国:彼此需要、互相支持
9月23日,在中方主办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伊拉克总统拉希德、安哥拉总统洛伦索、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布朗、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尼日尔总理泽内等多国领导人,以及30多国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这场高规格会议,再次彰显中国与联合国之间日益紧密的协同关系。
古特雷斯多次在不同场合高度评价“中国方案”。9月16日,他在联合国总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方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充分尊重多边主义,全力支持联合国作为多边机构的核心地位,坚定致力于推动国际合作与和平解决冲突。
“联合国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点和亮点,中国与联合国形成了彼此需要、互相支持的关系。”张贵洪指出,这种关系是双向赋能的:联合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中国也以实际行动给予联合国最大程度的支持。
张贵洪回顾道,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着中国真正从政治上融入国际社会,摆脱长期孤立局面,开启了多边外交的新篇章,并显著改善了国际环境,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可以说,中国从联合国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联合国系统获得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与知识支持,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仅为中国军人和警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也推动了多边军事外交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体系关联机构之一),从经济上深度融入全球体系,为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创造了重要外部条件。
如今,双方合作已延伸至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广泛领域。9月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主办2025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主题活动。现场细节处处体现合作成果:一份2019年发布的《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报告被频频引用。该报告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布,指出北京的空气污染治理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报告作者之一贺克斌分享了中国“蓝天保卫战”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姜晓朋则表示:“我们很高兴能长期与中国相关部门保持合作,探讨如何在中国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标准,并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助力中国向更高标准迈进。”
“通过参与联合国在和平、发展、人权、国际法治、人道援助等方面的工作,中国发挥了大国作用,体现了大国贡献。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体现和保障。”张贵洪指出,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的多边外交与大国关系、周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形成良性联动。
在纽约出席联大期间,李强总理同多位国家领导人展开了外交互动。9月23日,他分别会见加拿大总理卡尼和奥地利总理施托克尔。同日,卡尼确认,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将在未来几周内访华。美国彭博社评论称,此举标志着加方正努力缓和前总理特鲁多任内,因争端导致的中加紧张关系。
“相比质疑联合国的作用,大家更多的是期待”
9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应询谈及中方对李强总理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期待时表示,中方愿以此访为契机,同各方一道重温联合国创立初心,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承诺,推动联合国在新时期重振权威和活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如何理解“新时期”?张贵洪认为,当前各类全球性问题不断凸显且相互交织,挑战的多样性与严重性前所未有,而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的权威性与行动力,却在某种程度上降至历史低点。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在经济与政治影响力上持续崛起,但在联合国等主要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却未能同步提升。
联合国改革并非新议题。9月22日,在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高级别会议上,秘书长古特雷斯坦言:“联合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但他同时强调:“我们要捍卫联合国,更要加强联合国。”他列举了联合国数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从根除天花、修复臭氧层,到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联合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联合国是万万不能的。它仍是当前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基石。”张贵洪指出,联合国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员国的合作与支持,尤其是大国的支持以及大国关系的协调。当前,美国在多边事务中持续“后撤”,导致全球治理出现领导力真空。在此背景下,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联合国体系改革与全球治理转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张贵洪认为,未来国际组织中的“中升美降”趋势或将日益明显。
近年来,联合国体系内部对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及中国专业人才的认同度稳步上升。新型青年智库“国组智库”董事长、英文国际期刊《国际经济与全球治理》编辑部主任叶健,在深度参与联合国相关工作后得出这一结论。
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叶健被公派至联合国秘书处安全和安保部实习。“我切实感受到,中国人才正为联合国的有效运转提供有力支撑。”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例如,在联合国总部实习期间,我们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确保每一项任务高质量完成。”今年10月,他所在的“国组智库”将在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主办一场青年边会,旨在汇聚全球青年智慧,推动全球粮食体系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
从青年视角看联合国改革,叶健认为,未来重点方向包括:安理会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尤其是发展融资与气候融资)的重塑、社会资本的引入,以及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全球治理。
在他参与运营的一个中国国际组织实习生线上交流群中,围绕联合国议题的热烈讨论几乎每日上演,尤其聚焦气候变化、巴以冲突等热点。“相比质疑联合国的作用,大家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它能够发挥更大作为。”叶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