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洋,大学我读的是国际关系学院英语专业,1996年,我大三时在故宫纪念品店兼职锻炼口语,那时候还没有文创的概念,我的工作是为入境游客介绍故宫布局和店里售卖的故宫主题的工艺品,当时觉得这个互动性很强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也很锻炼人。1997年,大学毕业的我选择成为一名英语导游。
我入行的时候,还没有标准的故宫导游词,需要翻阅很多书籍资料,消化知识后自己创作英文导游词。一座紫禁城,一部明清史。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故宫的书籍、文献,想通过自己的讲解向外国游客传达这样的理念:游览故宫,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红墙金瓦和宏伟的建筑,还有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故宫是全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方。外国游客到达北京,通常第一天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后就会参观故宫,有些观众通过电影《末代皇帝》对故宫有了一些印象,我一般也会顺着游客的兴趣介绍一下故宫的历史脉络和总体布局。大到王朝迭代、建筑风格,小到颜色搭配、背后的特殊寓意,总之要把握住游客的好奇心,用类比的方式讲解,方便外国游客理解。
比如我会提到,清朝前期相当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游客就有了一个印象。讲到故宫建筑群之间的比例,在视觉感知上稳定均衡。遵循一定比例营建的紫禁城,如音乐一般,有开篇,有高潮,有尾声,呈现出富于变化却庄严稳定的韵律。讲到钟表馆里的珍贵文物,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总是让入境游客眼前一亮,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亲近感和进一步深度了解的愿望。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深度体验故宫,他们可能会把一整天的时间都留给故宫,沿着中轴线东西两侧去细细品味,很多外国年轻人也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的故宫之行。
我从事导游这一行快30年了,每年会“进宫”30次左右。故宫这本书,值得一遍遍细读。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外国游客认识到故宫之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