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寒露重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03版:旅游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郭发仔

  寒露一到,街巷里的空气,开始变得并不那么活泛,冷凝中带着些许迟钝。白日里,若有秋阳,光也是失了斤两的,浮在皮肤上,像一张凉凉的薄绸,无论如何熨不进筋骨里去。待日头一落,那寒气便从墙角、地底,或从锦江幽静的水面上,丝丝缕缕渗出来,结成一张湿漉漉的网,罩住整个城市。成都寒露的冷,不似北地那般干烈决绝,而是阴柔的,缠绵的,带着水汽的,一点点地沁,一点点地化,直要融入人的骨头缝里去。

  但这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乐享生活的成都人,在寒露节令,总会寻些温热实在的东西,来应对寒气渐深的秋意。

  筹划是从厨房开始的。此时的灶火,比往日要旺上几分,那是一种郑重其事的“秋补”信号。黄昏时分,家家户户飘出的油气与香气异常厚重,粘在低垂的柳枝上,也混在清淡的花香里。成都人的寒露饮食,最寻常也最经典的莫过于一锅花生炖蹄花。蹄花须得是雪白丰腴的,与红皮花生一同放进砂锅里,“咕嘟咕嘟”响一下午,直到骨酥肉烂,汤色乳白,如同温了一方稀世的玉。舀一勺喝下,黏稠的汤汁包裹舌尖,丰腴的暖意便从喉咙一路滑到胃里,再向四肢百骸扩散,与方才侵入的寒气一中和,精神也通透了。

  莲藕炖排骨也不错。藕是秋日的恩物,粉糯清甜,一掰扯,便能见到长而不绝的丝。排骨的荤鲜全数化入藕汤中,莲藕的素净沾染了排骨的油腥,随便夹一块入口,藕的粉和肉的香,难分彼此,相衬相生。

  应付寒露的清冷,除了扎实的荤汤,成都人也讲究淡雅滋养。山药常与鸡或鸭同炖,汤色清亮,滋味却醇厚,是补脾肺的佳品。而街角的甜品铺子里,黑芝麻糊的生意也比往日好了些。超市里的成品过于精细,各种调味品提升了口味,也冲淡了芝麻糊的原味。还是老师傅用小石磨缓缓磨出的好,用开水一冲,浓稠乌亮,香气扑鼻。老人常说“寒露吃芝麻”,可润秋日的燥。下班巧遇,来一小碗冒着热气的芝麻糊,有一种更细腻、更绵长的暖。

  调理饮食为的是内里的暖,爱生活的成都人少不得于自然中验证寒露的到来。但凡遇上晴日,登高便成了一件极风雅的事。不一定是为重阳典故,只是为着去山间,看一看这寒露是如何一笔一笔为自己上妆的。去城西的青城山,踏着湿润的石阶往上,漫山的景色悄然换了颜色。夏日里泼天的绿意,此刻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或染上一抹赭黄,或点出一片枫红,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斑斓。寒露入了山林,少了戾气,收了心性,变得含蓄,犹犹豫豫、遮遮掩掩。山间空气清冽,闭目呼吸,寒露之气染了绿色,将胸中的浊气涤荡得干干净净。中老年人更喜欢去人民公园凑寒露之喜。寒露略带霜气,菊花有感应,开得如笑烂了的脸。黄菊或白菊,一大丛泼泼洒洒,总有种不管不顾的生气。搬一把竹椅,泡一杯盖碗茶,最好也用菊花沏,看那花瓣在沸水中缓缓舒展,身边是鲜活的菊花,茶香花馨,就这么坐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无为就是最大的有为。

  寒露里的闲情诗意,在成都平原之外的田野山间,又有另外的表达。那里容不得半点懒散。农谚说,“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这是一年中最紧要的“小春”播种时节。晚稻要赶在冷雨前颗粒归仓,油菜的苗、小麦的种、胡豆(蚕豆)和豌豆,都得趁着地气尚未完全寒凉赶紧播到土里去。

  夜深时,我搁笔从书桌起身,窗外夜色沉沉,寒气从窗缝渗进来,微冷。想起乡间一句老话,“不怕寒露雨,就怕寒露风”。寒露时令的雨是柔的,风无论轻重却是硬的。少时并不懂这寒露风的尖刻,如今在这城市的夜里,真切感受到了寒露风的重。

  寒露重,重的不仅是枝头的露水、锅里的香汤,更是落在农人肩上的收成,和藏在成都人心中那份对时令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望。寒露之寒,因了这人间态度,也有了厚度,有了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