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 华
在广东揭阳,人们过中秋的虔诚,是从一座塔里窥见的。塔是几米高的锥形圆塔,它燃烧之前,就静静立在月娘的深眸之下,旷野之间。
塔高接近4米,3人合抱之宽。有人说,在那些极为庞大的氏族里,有些烧塔会高达10米,光是听听就觉得不可思议!塔身是红砖或灰砖砌成的间隔留孔的圆锥形,塔底留有两个门,一个放燃料,一个取出火灰。塔顶留有圆孔,利于吐火舌和放火烔。有老人家告诉我,这烧塔耗时两天才能做成。高塔耸立不曾言语,只是庄严肃穆伫立在天地之间,凉风拂过,我却仿佛听到一些声音,像是神圣而虔诚的誓言,那是对烈火的誓言。火,把人类从茹毛饮血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赐予他们熟食、温暖以及御兽的能力。这是多么厚重如山的恩德,值得我们后人代代铭记。那些与火有关联的节日、习俗,想必都蕴含着人类对火的感激之情。
夜色渐浓,人群密集,是时候点火了。点火者在底部放燃料的门里点燃加了柴油的木材,原本黯淡无光的塔身瞬间火光冲天,点亮了黑夜,烧尽昨日一切带着霉运的尘埃,燃起明天所有红火的意头。烧塔持续20分钟左右,之后,高潮来了!塔身被烈火烤得通红,周围的人出手了!松香粉、磷粉、粗粒海盐纷纷脱离人们手中的容器,在空中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投入烈火的怀抱,塔身瞬间迸溅出闪闪金光,继而响起鞭炮般的噼里啪啦声,这是蓄势的前奏,又是欢迎、邀请的掌声!是的,后面还有更壮观的景象。
几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各拿一小桶柴油,在安全范围内靠近红塔,奋力一扬,将手里的燃油浇洒在红塔炽热滚烫的“皮肤”上,“轰”!腾飞的火龙在月辉下炸裂,化成千千万万颗火星子,熙熙攘攘地在夜空中旋转、飘荡,像久久不肯退幕的萤火虫,贪恋着夜里的黑。倘若星火势头稍弱,又会迎来一拨新的浇油者重复一遍这炸裂的盛景。
烧塔的传说起源于元末,农民为了反抗暴政,决定中秋起义,以燃火为信号。现如今,中秋寓意着团圆、丰收,烧塔成了百姓节日里祈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仪式。烧塔又叫“烧瓦”,潮汕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家家户户“烧瓦”的习俗,“瓦”和“蚁”在潮汕话里同音,“烧瓦”就添加了“烧蚁”的主观色彩,传递着百姓们祝愿庄稼不受蚂蚁虫害之祸的祈祷之声。
不管“烧瓦”“烧塔”寓意何为,想必都和勤劳密切相关。所有美好祝愿的实现都在“勤劳”的基础之上。红火的日子是勤劳致富的结果,潮汕人身体力行,数百年来传承着勤劳的基因,传承着“烧塔”的意义。
“烧塔”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人定时完成“进柴”“取灰”,而这两项须得各边有两三人同时进行。塔身已经是一座巨大的烤炉,靠近都会热得身体发烫,烤得面红耳赤。火,是人类要心怀感激的馈赠,但同时,又是人们畏惧的存在。毕竟,它的威力可以毁天灭地,所以,每一次靠近都是一场意志的较量。
我在旁边看得心惊胆战,而当事人却是波澜不惊、镇定自若。甚至带着激动与兴奋,他们强壮有力的手臂握着工具,一紧、一铲、一翻、一顿,再一塞一抽,塔底里的燃料被灵活的翻腾着,塔里关着的火龙一次又一次发出龙吟,火星龙鳞一片片从塔的孔隙里迸射开来,火树银花般绚烂。
夜更深,月更圆,空气中还存留着微烫的烟浪,火舌子吐的红星星也还在调皮的一闪一闪着。人潮慢慢褪去,还有几个小孩子仍捡拾砖瓦石块,搭建起两尺左右的镂空小塔,再围着它们转圈圈,叽叽喳喳欢闹着。那些小塔静默着,等待着。或许它们已经等到了,那把相传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