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寒露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03版:旅游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范 琴

  寒露这两个字,读起来便有一种清冽的、实实在在的触感,像清晨一脚踩上带着白霜的草叶,那微凉的寒意便从脚底丝丝缕缕地渗上来,直抵心间。它不似“白露”那般带着诗意的朦胧,也不像“霜降”那般透着决绝的凛冽。寒露,是秋的沉淀,是冷得真切,却又留有余地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得精准:“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白露时,暑气未尽,露水初生,尚带一丝温存;到了寒露,大地散热更多,昼夜温差拉大,那露水便凝得更重,带着钻心的凉意,预示着冷的日子真要来了。这时候的冷,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不像北风那般张扬,而是悄无声息地浸润,从一片叶子、一滴水珠开始,改变整个世界的质地。

  你若留心,这改变是看得见、听得着、也闻得到的。

  人们的饮食起居,也随着节气悄然调整。俗话说“寒露脚不露”,夏日里的凉鞋早已收起,换上能护住脚踝的鞋袜,生怕寒气从这“第二心脏”侵入。餐桌上,滋阴润燥的食物成了主角。一碗热腾腾的芝麻糊,一块软糯的桂花糕,一只肥美的螃蟹,一盅清甜的雪梨汤,都是对抗秋燥的恩物。尤其在南方,有寒露喝茶的习俗,泡上一壶半发酵的乌龙或陈年的普洱,茶汤温润,暖手暖胃,也安抚着因干燥而略显焦躁的心绪。

  对于农人而言,寒露是脚沾泥土的实在。北方,“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农谚里是经验的结晶,抢种冬麦是眼下最要紧的事,土地里孕育着来年的希望。而南方,正是“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的时候,晚稻要收割,棉花要采摘,土地像一位慷慨的老人,在沉睡前献出最后的珍藏。田间地头,是收获的忙碌,空气里弥漫着新稻和泥土的混合香气,这是秋天最丰腴的味道。

  在这个时节,人似乎也应当慢下来,像自然一样,有所收,有所藏。收起夏日的张扬与外向,藏起一份心神,向内观照。泡一杯热茶,读一本闲书,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叶子,一片,两片,悠悠地落下来。这份由外而内的寒意,反而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内心的温度与安定。它不喧哗,只是用一天冷过一天的寒气,和日渐稀疏的枝头,让人沉静下来,学会向内收敛,积蓄能量。

  这便是寒露了。它不温柔,却足够真实;它预示着寒冷,却用最饱满的色彩和收获作为馈赠。它是时间流淌中一个清晰的刻度,告诉我们,生命有繁华,便有静默,而这深秋的沉静与清寒,自有其深刻而庄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