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用沉浸式剧本讲述贵州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7版:旅游报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王诗培

  在贵州,有一群身兼多职的年轻人,他们不仅是导游,还是沉浸式剧本的创作者、参与者、执行者,他们带领游客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近距离触摸贵州文化。他们说,自己懂贵州、懂游客,“导游+沉浸式剧本”的模式,可以讲出更多贵州好故事。

  从“讲故事”到“编剧本”

  “诸位学子,今日随我一同探寻甲秀楼的秘密。若能寻得建楼图纸、破解治水难题,便是为贵州文脉传承立下了大功。”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甲秀楼景区,游客经常遇到一位“特殊”的导游——他身着清代官服拱手而立,不讲甲秀楼的历史,而是请诸位游客帮个忙——帮清代贵州巡抚田雯解决建楼资金短缺的难题。

  他就是赵松,但此时他不是导游,他是“田雯”,正引导身着古装、手持身份信物的“清代学子”(即游客们)一起“建造”甲秀楼。

  “以前带团讲解甲秀楼,总是说这是哪朝哪代的建筑,有几百年的历史,游客拍完照就离开了,因为缺乏参与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是自从《烟波甲秀》沉浸式剧本出炉后,游客就忙起来了。作为甲秀楼的‘守护者’,他们要破解与建造相关的难题,和‘田雯’一起建楼。而且他们会寻根溯源,追问:‘明代贵州巡抚江东之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建楼?’‘田雯为什么要筹资建楼?’从‘被动听’到‘主动想’,正是沉浸式剧本的独特魅力。”赵松笑着说。

  《烟波甲秀》沉浸式剧本是赵松他们十几个贵州导游一起创作的。在这支团队里,拥有8年导游从业经验的李谷一是核心创作者;有6年从业经验的赵松常以NPC(非玩家角色)的身份出现;有3年地接经验的费玉菊是现场执行,引导游客深度沉浸式体验。他们3个人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沉浸式剧本让贵州故事有了更生动的讲述方式。

  从导游到多了NPC的身份,赵松说“这样的转型是被逼出来的。”“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许多导游失业了,有的人离开了这个行业。但我们不想放弃,就想着能不能和景区一起创作剧本杀,等疫情结束后,带领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对贵州有更深刻的了解。”

  身兼数职忙得团团转

  “一个剧本从创意构思到落地执行,不可能一人完成。我们像在‘搭积木’,每个人负责自己的‘零件’,缺一不可。”李谷一回忆,最初做沉浸式剧本,团队只有五六个人,到如今固定成员有十几个,精细化创作让剧本更成熟。

  李谷一主要负责剧本创作与文化内核把控。她介绍,创作分为3步:第一步“找根”,确定文化内核,即这个剧本要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比如他们创作的《消失的辰砂王》,聚焦“贵州地矿人的奉献精神”。第二步要“搭骨架”,结合史料、实地踩点设计情节,让游客“有事可做”。第三步开始“填血肉”,把贵州元素融入细节,比如道具用贵州非遗文创产品、场景布置用蜡染布装饰等。“所有剧情必须经得起史实推敲,《消失的辰砂王》中提及的勘探背景、矿石产地,我们参考了专业资料,还请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专家审核把关。”

  赵松是“台前主力”——不仅是资深NPC,还会凭借丰富的带团经验优化细节。比如他发现,游客对《烟波甲秀》中“科举互动”环节兴趣浓厚,便在剧本中增加了趣味性任务,提升游客体验。

  赵松说,遇到带团与剧本演出冲突时,团队会灵活调配。“比如我明天要带团,就和其他导游换班,确保每个剧本都有熟悉剧情的NPC在场。”他们的团队中像赵松这样身兼数职的有五六个,旺季时忙得连轴转,但每每看到游客的好评,他们便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费玉菊负责前期策划收集游客需求,并承担现场执行的任务。“刚开始做沉浸式剧本时,我总想着必须把知识点讲完,结果有游客反馈‘感觉很生硬’,后来我尝试站在游客的角度,想想自己希望玩什么、有什么样的体验。比如有一次因为下雨,户外环节无法进行,不想让游客有遗憾,我临时设计了‘室内投壶’游戏,反而让游客觉得很新鲜。”

  做好每一个细节

  “做沉浸式剧本,不是简单‘玩游戏’,而是借游戏让游客近距离‘触摸’贵州文化。”李谷一介绍,在剧本创作与表演中,他们将对家乡的热爱、对游客的真诚,融入每一个细节。

  李谷一对贵州红色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怀。在创作以达德学校(贵州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为背景的红色沉浸式剧本《热血青春》时,她设计了“传递秘密文件”“掩护同志”的任务,还特意加入了“同志牺牲”的情节。“当听到‘负责传递情报的同志被发现’时,有的游客红了眼眶,有的游客说:‘通过角色扮演,我们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不易。’”

  赵松把对家乡的爱藏在角色里,他会在表演中穿插贵州地域文化。比如讲甲秀楼历史时,提一提威宁草海的生态之美,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贵州。兼职让他迅速成长,短短几年就被评为高级导游。

  费玉菊会把游客的反馈记在笔记本上,比如有位北京游客建议“在讲解贵州历史时,可以多结合其他省份同时期的历史进行对比”,她便专门查资料补充内容;服务研学团时,有家长希望“增加亲子互动环节”,她就在剧本里加入了适合亲子的任务。她还帮助其他导游转型做NPC,无私分享现场执行经验。

  付出总会有回报。《热血青春》剧本推出至今演出了300多场,成为团队的“招牌”。《消失的辰砂王》推出后,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接待的研学团队明显增加,还有旅行社主动找来定制“剧本+研学”线路。文昌阁沉浸式剧本落地后,不少游客会约上朋友二刷三刷。

  “目前,我们与甲秀楼、文昌阁、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等十余个景点建立了合作,部分景点还会提供场地支持,为剧本落地创造便利。”李谷一说,“未来,我们想把单个景区的沉浸式剧本串联起来,打造‘一个剧本游贵阳’项目。同时,我们计划培训更多导游参与剧本创作,这样才能讲好贵州故事。”

  图为《消失的辰砂王》创作成员合影,前排右一为李谷一,后排右二为赵松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