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农文旅深融合 振兴路好“丰”景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1版:旅游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杨丽敏 夏冬阳

  金风送爽,五谷丰登。9月23日,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大江南北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书写了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

  旅游带动收入增

  “丰收景象”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土特产”变成了游客青睐的“伴手礼”……近年来,各地越来越多的乡村将农事景观、农事体验、农产品展销与旅游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效益好”的跨越。

  江西婺源篁岭村将传统农事活动“晒秋”场景打造成享誉全国的旅游IP,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眼下,篁岭村的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的晒匾点缀其间,远望之下,整个村落犹如一幅立体的秋日油画。游客在观赏“晒秋”之余,还能亲手参与晾晒,购买包装精美的当地特产,带动辣椒、皇菊、山茶油等农产品销量大幅提升。篁岭村让“晒在架上的丰收”变成“揣进兜里的收入”,实现了农业景观与农产品销售的双向增收。

  从“面朝黄沙”到“手捧金饭碗”,从“外出谋生”到“返乡创业”,宁夏中卫鸣沙村蹚出了一条旅游增收共富路。“以前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23岁的鸣沙村返乡创业青年穆晓宏向记者发出感慨。两年前,他将自家移民安置房改造成整院出租的“暖心小筑”民宿。今年暑期,他的“暖心小筑”一房难求,更带动十余户村民加入民宿经营行列。“大家伙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今年以来,鸣沙村累计接待游客1.9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辉介绍,近年来,鸣沙村积极推动村民改造闲置农房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磐石别院、桃夭小筑等特色小院民宿41套,户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

  长江之畔,漫山遍野的栾花金黄灿烂,如诗如画。眼下,重庆美心红酒小镇的栾花迎来最佳观赏期,吸引众多游客。近年来,重庆美心红酒小镇结合“农业+旅游+康养”开发乡村康养休闲旅游项目,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

  美心红酒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景区引入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项目,与周边村社合作,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景区还把闲置厂房改造为生产特色旅游农产品的“就业帮扶车间”,为周边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

  产业发展动力足

  轻风拂过稻浪,秋阳染红果园,一幅以特色产业为底色的乡村旅游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近年来,各地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激活内生动力,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机器人跟随着音乐节奏舞动,机器狗方阵同步表演,一同庆祝丰收的喜悦。9月20日,2025年海淀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阳台山自然风景区举办,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山林之美。

  前不久,苏家坨镇发布了大西山文化行动计划,以阳台山红色文化旅游区、贝家花园中法交流旅游区、鹫峰生态研学旅游区为核心,串联起凤凰岭自然风景片区、车耳营传统村落文化片区等,打造大西山文化示范区。同时,还结合妙峰山进香古道、自行车“驼峰航线”等历史遗迹,开发徒步与骑游路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以玻璃栈道为特色的宗家沟文化旅游景区,让天险变通途、美景成产业;拉尔贯村的特色民宿,让老屋焕新颜、村民展笑颜。湟源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李晓瑞介绍,近年来,湟源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联动运营模式,实现生态旅游与乡村经济双向赋能。仅今年上半年,便带动30余个村集体收益达80余万元。此外,湟源还积极推行“一院一品”计划,将河湟皮影、羌韵皮绣等非遗工坊嵌入民宿院落,同步开发排灯DIY、醋文化体验等农文旅融合产品,形成“住宿引流—体验消费—特产销售”模式。

  建成精美的汉字特色文化旅游空间,打造活字印刷、古法造纸、扎染等20余项研学实践项目,将20多种本地非遗产品纳入“山东手造”区……“我们积极探索将汉字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山东省寿光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玉洋介绍,寿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将仓颉汉字艺术馆与蔬菜科技博览会、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形成了具备区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和美乡村建设忙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更多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家园,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蓝图正在成为现实。

  连日来,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丹霞山脚下的丹霞印象·蜜峰民宿小院人来人往,正在为乐昌市2025年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的举办做着最后的准备。

  广东丹霞印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小密介绍,近年来,公司以丹霞山和中国文化为特色,运营了蜜峰民宿等项目。民宿还为游客提供非遗体验,涵盖客家缠花、漆扇等,打造私人定制的专属记忆。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是一个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近年来,龙井村以传统特色工坊为核心,开设了作坊、农家乐、民宿及非遗体验馆等。银饰锻造工坊的錾刻声、植物染作坊的草木香、香牌制作体验馆的淡雅气息交织,构成了独特的“指尖非遗”体验场景。“本来只是想周末找个清净地方散心,没想到既能逛古村寨,还能亲手做个银手镯,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观光有意思多了!”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女士说。

  地处浙江西南深山的溪头村,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龙窑群落,2024年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曾经的溪头村,虽有山水相依的自然禀赋,却因基础设施滞后、环境缺乏治理,难以释放乡村旅游魅力。改变始于以“建”焕新景,溪头村整合“山、水、花、景、村”一体化景观,给村道铺上石板路,投放1300车山石还原生态河床,建设如毛细血管般的活水进村体系,因地制宜打造30多个乡愁场景。同时,溪头村把“溪中鱼和石,都是溪头宝,一个不能少”写入村规民约,与周边6个村建立环境联保机制,让生态保护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随着村容村貌的不断改善、共建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溪头村实现了“人心所向”与“美景如画”的完美结合,成为了让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