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芬
近年来,湖南康养旅居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一些康养旅居条件优越的地区,当地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丰富的新业态新场景、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较大的市场需求,走出了特色路径。
据报道,湖南省避暑康养旅居联盟今年6月在郴州桂东县正式成立,联盟成员共同发布了《湖南避暑康养旅居联盟——桂东宣言》,承诺将共建发展共同体、共塑省级品牌、共拓客源市场、共优服务标准、共促产业融合,构建全省避暑康养旅居发展新格局。这标志着湖南康养旅居产业发展再次迈出坚实步伐。
每年暑期,湖南像很多地区一样进入高温模式,空调房成了“生存必需品”。然而,湖南广袤的山林间藏着的一批自带“天然空调”的清凉秘境,叠加戏水、美食、康养、研学、演出等一系列康养旅居特色活动以及诸多消费新场景,让大众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和燥热、畅享潇湘清凉、体验山水人文之乐。
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是康养旅居的资源基础。湖南自然地理景观呈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不对称马蹄形”格局,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盆地交错分布。东有罗霄山脉,南枕南岭,西倚武陵—雪峰山脉,被誉为“湘南之巅”的齐云峰、“亚洲第一氧吧”的神农谷、“云端避暑”的雪峰山等均位于这些主体山脉之上。
丰富的新业态新场景是康养旅居的添彩要素。长沙马王堆汉墓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导引图》等16篇简帛医书,具有重要的养生保健价值。苗族、土家族、瑶族等民族医药文化瑰宝,支撑了“文化+康养”新业态新场景的营造。另外,各地举办帐篷露营嘉年华和音乐季等夜间活动,营造了旅游消费场景,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是康养旅居的通行支撑。湖南被誉为交通领域的“黄金十字路口”,截至2024年年底,湖南高速公路里程8197公里,比上年增加668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14.9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高铁网络总长2501公里,京广、沪昆、渝厦、呼南等国家“八纵八横”高铁贯穿湖南,覆盖14个市州,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形成了3小时交通圈。
较大的市场需求是康养旅居的客源保障。长株潭都市圈2021年常住人口达1484万,家庭式、朋友式“健康+休闲”消费意愿增强。同时,60岁以上老年人“候鸟式旅居”“季节性康养”成为新趋势。湖南凭借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更具性价比的成本优势,受到省内与大湾区居民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省内游客仍占据市场主体,长株潭城市群居民对周边康养旅居目的地的重游率高达40%。桂东县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腹地,夏季平均气温23℃,当地以“避暑+健康疗愈”为核心,持续擦亮“中国氧都·旅居桂东”品牌,吸引了大批粤港澳旅居游客。
诚然,湖南康养旅居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其高质量发展尚有不足之处,如初级化产品主导、品牌影响力有限、产业链存在短板、专业人才缺乏等。鉴于上述湖南康养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
一是推动“康养+旅居”深度融合。依托海拔和气候差异、森林资源和湖湘医药,推出定制化养生课程、文化沉浸活动、自然教育、夜间娱乐等项目,为亲子家庭、青年人、中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康养旅居服务。二是打造差异化康养旅居品牌。充分利用现有地域文旅品牌知名度,有效嫁接康养旅居细分品牌。例如,张家界主打“世界遗产+生态疗愈”,湘西州发展“民族医药+文化体验”,衡阳南岳打造“传统文化+森林康养”,形成“一区域一特色”的品牌矩阵。三是完善康养旅居产业链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湘药资源转化、有机食材供应,研制康养旅居装备,开发康养国潮产品,鼓励野外徒步、室外太极等轻运动项目,形成“吃住行游购养”全链条服务。四是补齐专业人才短板。支持省内外相关院校开设康养相关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整合企业需求、高校资源与社会人才信息,搭建实习就业精准对接平台,实现学生实习、人才就业和涉旅单位用工需求精准化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