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湖南实践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3版:旅游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 域 黄得意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湖南文化和旅游系统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两道“融合命题”,系统构建“文化+旅游+科技”三元融合机制,着力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作为湖南文旅产业“链主”企业,湖南旅游集团积极推动数智赋能,在服务国家和湖南省文旅发展战略中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创新实践

  当前,文旅产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科技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方面,湖南逐步形成平台化、沉浸化、数智化并进的新格局,不断激发文化资源新活力,构建新场景、新业态与新生态。

  一是构建数字化平台,强化资源整合。智慧文旅平台是推动资源集约化、服务高效化、管理精细化的核心载体。在数字化治理与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平台化整合应被视为一种以数据驱动、协同共享为特征的新型组织与运行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融合与制度创新,实现多元主体的资源联通与价值共创。湖南以“又湘游”(一部手机游湖南)平台为核心,融合5G、区块链、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初步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调度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在国际化服务方面,“Hunan Travel”平台依托AI大模型实现多语种交互与智能行程规划,进一步优化了入境游客体验。

  二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创新文化叙事。科技为文化表达与旅游体验提供了新的叙事语言和呈现方式。在数字化与体验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沉浸式体验逐渐成为文化传承与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文化叙事创新则借助科技手段将抽象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沉浸式场景,以现代表达方式重构历史语境与价值内涵。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内容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构建虚实结合的文化体验空间。国内部分旅游演艺项目以经典文化IP为内核,结合全景数字剧场与交互装置,打造沉浸式诗画场景,推动观众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湖南在文旅演艺领域推出《今上岳阳楼》《洞庭幻境》等多项创新实践,创新复合体验模式,强化了文旅项目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引领。

  三是推动非遗数字化,弘扬传统文化。非遗数字化的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与多元化传播,进而重塑文化生态,增强文化认同。非遗数字化不仅关乎技艺存续,更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为此,应积极推进非遗资源数字化整合与平台化运营。湖南通过构建集成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多功能的数字系统,实现湘绣等非遗产品全流程数字化治理。同时,依托工艺美术服务平台,系统推进非遗精品的数字建档与资源开放。

  现实挑战

  湖南尽管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和瓶颈,亟待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内容创新、数据安全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文化内涵有待挖掘。当前不少文旅科技项目存在“重硬件轻内容、重形式轻内涵”现象,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文化IP的数字化转化和创意提升不足,导致沉浸式体验项目差异性不强、持续吸引力弱。智慧服务功能仍较单一,仅有少数景区实现智能导览全覆盖。区域平台存在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现象。

  二是跨界人才供给短缺,结构性问题凸显。数字文旅领域亟需既懂文化创意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快速发展存在脱节,一些课程设置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兼具文化底蕴与技术能力的人才稀缺,难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业态培育相对滞后,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不少文旅企业的科技应用仍停留于简单嫁接和初步尝试阶段,未深入把握湖湘文化精髓与科技融合的关键点,缺乏具有引领性和震撼力的原创产品与业态。部分科技赋能项目运营管理能力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盈利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四是数据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在数据跨部门、跨平台共享和使用过程中,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缺失,游客身份与行为数据存在泄露风险。部分应用存在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违规处理数据等问题,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利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平衡。

  路径选择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政策支持、产学研协同、业态创新、产业组织等多方面构建保障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设立省级文旅科技融合专项发展基金,争取各级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推动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创新和落实落地。建设省级文旅数据中台,实现多源数据整合与业务协同。推动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协同与试点示范,打造省级科技文旅示范区,建设“科技+文旅”融合试验区,以标杆项目带动全域发展。鼓励县域文旅借助科技手段挖掘红色文化、非遗资源,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二是深化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成立省级文旅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共建“文化科技融合实验室”“文旅数字人才学院”等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人才孵化。通过举办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大赛,挖掘技术应用潜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设立文旅科技人才专项补贴,吸引和留住跨界复合型人才。

  三是强化内容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攻关,坚持“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双轮驱动,推动科技与文化创造性结合。鼓励“旅游+科技+演艺+文创+游戏”等多元融合,积极打造数字高地,推出一批体现地方文化特质、具有科技感和情感温度的标杆IP与沉浸式项目。积极拓展项目运营、内容付费、IP授权与数据服务等多维盈利模式,增强项目可持续性。

  四是推动产业组织与生态建设。支持组建省级文旅科技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加强跨区域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技术、市场与资源共享。拓展“文旅+”应用场景,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游、乡村游、工业游等领域的新业态,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旅科技项目运营,通过IP授权与数据共享实现价值共创。开发“数字湘绣体验馆”等特色项目,力争打造在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两融”标杆项目。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释放文化价值、重构产业生态、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还能助力文化资源活化、旅游场景重塑和产业全面升级,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湖南的实践表明,只有挖掘文化深度、把握科技精度、提升体验温度、拓展产业广度,才能真正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旅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