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李白的赊月亭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3版:旅游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振南

  久闻湖南岳阳有赊月亭,趁这次游君山、岳阳楼之余暇,我便悄然前往寻访。

  赊月亭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四角飞檐,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层的门窗、二层的美人靠和所有的亭柱,皆以朱红色防腐油漆涂之,亮丽鲜艳,与亭的两层内顶上那些彩绘藻井相得益彰,古朴典雅。亭顶为攒尖式设计,巧妙安置了一个宝瓶。瓶身有小孔,据说能吸纳月华,这更增添了赊月亭的神秘色彩。亭旁有木梯,辗转可达二层。漫步亭内,木质回廊迂回婉转,观景平台视野开阔,可尽情饱览南湖的秀美风光。

  赊月亭初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现在的赊月亭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些年,岳阳人又斥资进行修缮,使之焕发崭新风貌。亭子依湖而建,掩映在湖畔的绿意之中。远处的龙山、三眼桥等景观,皆可纳入亭中视野,形成借景之妙。尤其是在雾气朦胧之时,亭子更显空灵缥缈,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关于赊月亭的由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唐代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途经岳阳,与族叔、刑部侍郎李晔和中书舍人贾至相遇,在此饮酒赏月。那夜,洞庭湖月色分外迷人,水天澄澈。太白醉意朦胧,豪情万丈,不禁高呼:“如此月色,不可独享,当赊与天下人共赏。”随即挥毫泼墨,写道: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在此建亭,取名“赊月”。由一首诗而成就一座亭,那么我相信,赊月亭是属于李白的。

  我到达赊月亭的那天,恰逢农历月半。晚霞散尽后,夜空晴朗,月明星稀,湖面平静如镜。我静静地坐在亭中,凝望着那轮悬挂于南湖之上的皓月。月光倾泻而下,洒落在湖面上,化作无数闪烁的银鳞,随着微风轻轻跃动,宛如条条水龙从湖面掠过。远处的龙山在月光下呈现淡淡的黛色,近岸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偶有渔火闪烁,更添几分诗意。

  亭中游人不多,一位老者独自坐在美人靠上,手持一把紫砂小壶,时不时地啜饮一口。我忍不住上前攀谈,得知他是本地人。每月农历十五,只要无雨,他都会来此亭赏月,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30多年。

  “你可知‘赊月’二字的真意?”老者忽然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玩味。

  我摇了摇头。老者一笑,缓缓说道:“月怎么能赊?这不过是李太白的酒后狂语。但人生在世,若能赊得一刻清闲,赏得一夜明月,当是快事。”

  我默然不语,细细思索着老者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他和众人可能曲解了李白的原意。李白当年赊的是“月色”,而不是“月”。月是物,人可见,而月色是光,是影,游离于星球之外。太白赊月之语,表达的可能是一种思念、孤独和浪漫,以及对最纯净、最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今人以“赊月”命亭,是不是有断章取义之嫌呢?

  老者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其实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重要的是领会诗人的意境。李白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他赊月,实际上是赊一份希望,赊一份美好。我们建这座亭子,也是为了传承这种精神。”

  我点了点头,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赊月亭不仅仅是一个赏月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载体。

  老者还告诉我,赊月亭最动人的时候,是在将雨未雨之际。湖面上雾气升腾,亭子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太虚幻境之中。此时若独自坐在亭中,看着雾气穿亭而过,听着风声掠过檐角,不知不觉间便物我两忘。我忽然想起了苏轼的《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顿觉古今文人心境相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都是一样的。

  离亭不远处有一家茶肆,专门售卖“赊月茶”。我上前询问,得知这是一种用君山银针配以桂花制成的茶,取“洞庭赊月,吴刚斫桂”之意。我买了一壶品尝,确实清香扑鼻,回味无穷。女店主告诉我,这种茶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专门为赏月之人准备。见我喜欢,她又说,李白一诗成三物:亭、茶、酒,隔壁的湖北省还有“白云边”白酒。

  归去时,我总忍不住回首遥望。赊月亭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唯有李白的那首诗,在我的记忆中愈发清晰。我想,人生百年,谁能赊得几回明月?谁能借得几分诗才?太白当年的豪言壮语、美妙诗篇,如今已化作一座亭台,供后人凭吊、游赏。而我辈匆匆过客,不过是暂借亭荫,小憩片刻罢了。

  赊月亭终究是赊月亭,它赊了太白的一句诗,赊了洞庭的一片月,也赊了我半日闲暇。但更重要的是,它赊给我一份对诗意的向往,一份对人生的感悟。我知道,这座亭子,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座文化地标。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诗人与世人。而那轮明月,也并非仅仅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心中不灭的理想。它点亮了岳阳,也照亮了前来观亭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