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张应
前不久,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皖西南潜山市槎水镇逆水村小住。那里地处大别山区,有一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岭——藏龙岭。高山大岭,林木森森,十分清凉。
从藏龙岭顶部下来,车子在G105国道上盘过4个“S”大弯,拐过不知几多小弯,才到了预订的民宿。路边一块里程碑格外引人注目,标着煽情的网红数字“1314”。从北京通往澳门的G105国道,到逆水村恰好1314公里。这数字好记,“一生一世”都记得在大别山中的逆水村住过几天。
入住民宿后,我问老板他家是哪个村民组。老板回答简洁,泉水。我不解地望着他,他补一句,房前屋后到处是泉水。我仍存疑,你家房前屋后有泉水,总不至于让几十户人家的村民组名叫泉水吧。
晚饭后朋友们一起散步。出民宿场院,沿一条上坡水泥路步行200余米,登上小冈头。冈上晚风习习,清爽宜人。路边石坝上七八个乘凉的村民有说有笑,几个陌生人走到跟前,他们便不说话了,面带微笑打量我们。一位朋友一句话打破短暂沉默,说这里好凉快啊。石坝上一位年长者答话,是啊,冈头是风口,风最大。随后听说,他是当地中学的退休教师。
搭上话,我便想为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请问这里是哪个村民组?老师说,泉水组。真叫泉水组啊?我有点讶异。老师说,是啊,对面朱家山上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淌,山下人家用的都是山上淌下的泉水。
听说山上有个“泉水塘”,我想上去看看那口塘。便问老师,泉水塘有多远?老师纠正说,不是“水塘”的“塘”,是“淌水”的“淌”。泉水从山上淌下来,这地方原先名叫“泉水淌”,后来去掉动词简称泉水。原来,“泉水淌”就在眼前,清泉流淌不息。我不禁感叹,这个名字实在贴切。
我忽有一个惊喜的发现。这次进山找凉,意外找到山中一块风水宝地。槎水镇、逆水村、泉水组,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层层地名中都有一个亮眼的“水”字。山水相伴,水添山的灵气。本是奔山而来,山中水却牵住我的目光。
回房间倒掉杯中茶叶,喝白开水。那开水真有山泉水的纯净和甘甜,始信民宿自来水确是山泉水。民宿场院里,屋檐下有一口浅井,前方坡道边有一个小鱼池,上下联通,自成一派水系。井水是活水,淌进来的是清泉水,流出去的还是清泉水。水井分分秒秒吐故纳新,水深恒定。坡下小鱼池,水源来自上方水井。半爿竹筒搭成水笕,一股清泉欢快流淌,似乎急着与池中的几条游鱼会面。水流没日没夜,鱼池只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小部分,多余部分统统送走,送到50米外的一口大池塘里。池塘也是鱼塘,养了不少鱼,供人垂钓。
民宿老板领我们参观他家的养殖场、种植园。圈里养着许多猪牛羊和鸡鸭鹅,山地种着大片玉米、南瓜和果树。老板说,他家的禽畜喝的都是山泉水。听似奢侈却实实在在,在那半山腰上,只有山泉水。
随后在他家果园里,见到一条山溪。明澈的溪水从葳蕤草木间轰然而下,垒起一堆白雪。凋落的水花在一小段溪床上缓口气,旋即匆匆奔向山坡下深不见底的沟里。溪床上一层油亮的河沙,颗粒历历可数。鹅卵石或坐或卧,清浅的溪水从它们身上轻轻拂过,漾起层层涟漪。那一刻,我脱口而出王维的诗句:“清泉石上流。”
回城后在家烧水泡茶,总想起他家自来水管流出的山泉水,想起他家果园里那道清溪。我在心里反复默念:“清泉石上流。”
不对,应该是:“清泉心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