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玫 文/摄
9月,孩子们开学了,我盼望已久的老年大学课程也开课了。今年年初退休后,除了和朋友小聚、外出旅游康养,最开心的是和妹妹一起报了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的一门名著欣赏与写作课程,姐妹俩可以同桌学习文学经典,想想就兴奋。从高德地图上搜索,上课的地方离地坛公园很近,淡绿色的背景上,校址附近,“余华和铁生认养的树”、“我在地坛”书店、鹊屿兰茶肆等点位用绿色、蓝色、粉色的图标和字样标注着,格外醒目。于是,上课和探访地坛成为我整个夏天的念想。
涉江采芙蓉
上课前一天,妹妹说家里临时有事不能和我一起上课了,如果我不愿意大老远一个人去,也可以上线上课。我纠结了一下,还是决定第二天起大早去上课。课程的“诗词热身”部分,选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名著欣赏”部分,讲的是《红楼梦》第八回。老师的讲解风趣幽默,文学知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同学们兴致正高,却已到了下课时间。
从教室出来走向地坛公园,心中涌起一种“涉江采芙蓉”的感觉——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给深爱他的读者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的轮椅到过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每一米草地上,我就要去探访他曾经的精神家园了。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这个古园成为“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如今,地坛公园已经成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城市公园,门票只需2元。从北门进园,顺着大路往南走,满目绿色。公园里有不少人,热气腾腾、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人们有的一家老小练习舞彩绸,有的三五成群踢毽子,有的安静休息,有的聚会谈笑……这里的空间足够大、树荫足够多,大家各得其所,场面热闹却并不嘈杂,热烈却并不过火。
“我在地坛”
公园里树很多,路过一片片树林,我看到的每棵树上都挂着认养牌,牌子上认养人的名字有的感觉是真实姓名,有的一看就不是。今年五一假期,有网友发现挂着“铁生的朋友余华”“余华的朋友铁生”的两棵国槐认养期限到了,就喊话催余华续费,此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后来得知认养人并不是余华,而是两位普通游客。随后有热心市民继续以这两个名字认养这两棵国槐,承载着游客、市民情谊的“铁生与余华的友谊树”也成了地坛公园的热门景观。
边走边看边想,不知不觉已穿过北天门,“我在地坛”书店映入眼帘。
这是一座古朴小巧的灰色建筑,门头悬挂的红色匾额“我在地坛”格外醒目。匾额之下是玻璃门,门框、把手都是红色的。门两边是很大的玻璃窗,窗框也是红色的。从通透的玻璃门窗看过去,可以看到里面齐整的高高的书架。
书店外是一个平台,用别致的栅栏围成一个小院子。栅栏由一块块高低错落的红、白、灰色长方形牌子组成,牌子上写着史铁生、鲁迅、普希金等中外名家的金句。读到鲁米的“你灵魂里有一千座熔炉,每当我经过,就有金子开始流泪”时,真有一种要落泪的感觉。
这个以灰、红两色为主色调的小小书店,就像一位外表沉静而内心火热的朋友,召唤我深入他的精神世界。走进店内,4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文创有饮品,众多图书中,史铁生的著作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莫言、余华、王安忆、陈村等史铁生生前文学好友的作品也重点展陈,影响一代代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外国文学、哲学作品,同样拥有重要位置。书店的窗户是上下折叠推拉的,读者临窗而坐,视线从书页移向外面的风景时,感觉不到窗户的存在。
书店内外不时有人来拍照。听说,“我在地坛”今年5月甫一开业,就以独特的气质成为地坛公园新的文化地标,周末有时一天人流量就上千。一篇题为《今天,为什么年轻人重新爱上史铁生》的文章说,许多年轻人与史铁生和地坛公园最初的相遇是在中学课本里,如今更多年轻人在网上重新认识并爱上史铁生。在地坛公园里,常有年轻人捧着一本《我与地坛》,来寻找史铁生的足迹。
铁生与莫言的树
从书店出来继续往南,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祇”的方泽坛了。感觉有点累,于是行至坛墙处折返,从中医药养生文化园穿过,回到通往北门的大路。路边有一幅手绘的鹊屿兰茶肆位置图,图中,东边的小路通往“铁生与莫言的树”,树紧挨着茶肆。“铁生与余华的树”在西边,感觉还有些距离。图路近,拐到了东边的小路上。
向东再向北走不多远,就在左手边的银杏树林里看到了“铁生与莫言的树”。两棵高大的银杏树相距仅几步,认养牌上分别写着“铁生的朋友莫言”“莫言的朋友铁生”——据说,它们是“铁生与余华的树”闹乌龙之后,莫言以这两个名字认养的。莫言曾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铁生与莫言的树”旁边就是鹊屿兰茶肆。由月亮门步入小院,初秋的午后,静日生香,草木葳蕤,几大盆秋海棠生机勃勃花开正艳。遮阳伞下,一位中年人在一张堆满书籍的长桌前埋头阅读。靠墙的座位上,一个姑娘盘腿而坐,面前摊开一本书。“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是《我与地坛》中的名句。
院中每张桌子上都有二维码,可以扫码点餐,有轻食供应。等餐之际,轻摇老式蒲扇,思绪伴随着柔和的清风一缕缕升起。史铁生曾描写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在读者心中,他已经成为这样一棵柏树。他的气息轻附在他和朋友的友谊树的枝叶上,沉淀于“我在地坛”的书页间……或许,下次可以和妹妹一起去探访“铁生与余华的树”。或许,可以和老师商量来这里开一场读书会,同学们一起读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读他的《秋天的怀念》……
忽然又想起课上大家一起朗读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联想自己大清早远远地赶来上课、课后又来地坛寻树的过程,似乎对这句古诗有了新的解读——一个人如果愿意去追求一件美好的事物,一路上,会遇见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