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一湾碧水绘新景 百年丝厂焕生机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1版:旅游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潘阳薇 本报记者 白 骅

  9月4日,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开展的“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省南充市。从嘉陵江面掠过的飞鸟,到丝绸主题情景剧落幕时的满堂喝彩——这一幅幅画面,藏着当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活力密码。

  站在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的湿地栈道上,很难将眼前的景象与几年前的“荒芜”画上等号。近处,几名游客正划动皮划艇奋力向前,水花溅起时引来岸边游客的阵阵欢呼;远处,游客乘坐乌篷船穿梭在芦苇荡中,不时拿出手机与美景同框。作为“嘉陵江之肾”,这里通过保护性开发,不断“上新”生态观光、鸟类观测、湿地研学等业态,正从单一观光向复合型消费目的地转型。

  跟着人群来到园区番茄智慧谷,工作人员正在温室大棚中放置椰糠条等无土栽培基质,为后续番茄种植做好准备。“大家记得回去以后,每天都要观察种子的状态,并写下观察日记。”工作人员话音刚落,江陵小学的同学们便快速在笔记本上写下当天日期,标记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正在读五年级的何丝亦对“如何防止病虫害”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并对即将种下的番茄充满期待。“因为这次研学活动,我一直盼着开学!不仅能学习到课本之外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吃到自己种的番茄呢。”

  走出番茄智慧谷,画风突然切换成法式风情:高而陡的屋顶、通透的玻璃橱窗、极具仪式感的法餐——这是凤仪湾打造的番茄水镇,融合了中法文化与番茄元素,目前有餐饮休闲、文创民宿、夜游经济等多个场景,年均客流量破百万人次。

  “我们围绕‘世界番茄水镇,成渝度假天堂’定位,成功探索出‘生态基底+农业特色+科技赋能+文化IP’的融合发展模式。”四川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介绍,去年凤仪湾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8亿元,线上直销、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也初显成效。“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智慧云轨、固定翼飞机等新项目落地,为乡村振兴与文旅消费升级注入发展动能。”张涛说。

  离开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沿着嘉陵江一路向南,六合丝绸博览园厂房内,织机仍在轰鸣。漫步园区内,六合丝厂创办之初种下的百年古桑仍生机勃勃、大型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精彩上演、蒸汽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穿梭于百年厂房之间……从曾经的亚洲最大缫丝厂,到如今的“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六合丝绸博览园以工业为核、文化为魂、旅游为翼,走出了一条“工文商旅研”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我们不仅能通过一些资料和老机器感受过去的历史,也能看到最新的织造技术带来的活力,体验感拉满了!”游客胡先生一边盯着剑杆织机高速运转,一边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

  “我们将老旧厂房变为博物馆,让老物件讲述丝绸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森介绍,在原有工业生产基础上,园区将老旧的六合院、丝二厂俱乐部、汽车维修站、生产车间、铁轨运输通道等10余处历史建筑改造成厂史展陈馆、演出剧场、非遗织染展演基地等。2024年,园区接待游客12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6亿元。

  “未来,我们将以六合丝绸博览园为核心引擎,把文旅业态拓展至朱凤山区、工业园区、七桥西区,联动高坪城区、都京港区、张澜旧居,构建全域发展格局。”林森说,届时一个集产业参观、科教研学、博物博览、非遗传承、文化演艺、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将全面呈现。

  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与六合丝绸博览园是南充持续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的缩影。当前,南充正立足嘉陵江生态、特色农产品和非遗三大资源禀赋,构建“生态+农产+文化”消费矩阵,让“南充特色”成为消费新业态的核心竞争力。

  为保障新场景、新业态落地见效,南充还通过健全“链长制”三级联动机制,出台演艺赛事补贴、文旅企业经营激励等政策,发放350余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进一步激发文旅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