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预约难’,需要立足一域、因地制宜,也需要着眼全局、统筹资源,如此才能得出‘最优解’”
——《人民日报》9月8日刊发评论文章《破解预约难,“诗外”下功夫》。文章认为,以更大的视角看,一座博物馆的物理容量,总归是有上限的。破解博物馆“预约难”,需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在“诗外”下功夫,从整合文旅资源的大盘子中谋思路。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推动展品走出博物馆,走向更广阔的地区,能让更多观众不必长途跋涉便可大饱眼福。激活沉睡的资源,让冷门博物馆热起来,也能有效实现游客分流。以更多优质文化供给、更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文旅事业发展质量,这是观众的共同期待,也是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那些曾经创造工业奇迹的老厂房,正以新的形式延续使命,讲述中国工业化故事,照亮新型工业化未来”
——《光明日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让工业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章中说,工业文化,正以创新的方式持续“生产”价值。老厂房的灯再次亮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实践照亮了工业遗产活化的路径——让工业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新的文化景观、经济引擎和创新土壤。实践证明,老厂房要“用起来”,关键要建立健全4个机制。一是让空间自己说话,保留特色元素;二是围绕一条工艺线、一件返工样件,把“为什么这样做才对”讲透彻;三是让更多人进得来、愿再来,通过常态导览与活动策划沉淀稳定客流,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供给;四是把规则前置,对仍在运行或涉敏区域实行分区分时、限流预约管理。四者合力,方能实现可持续的“以用促保”。
“要实现价值的倍增,就必须打破产业壁垒,通过跨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复合型体验和消费场景,催生新业态、延长价值链,实现‘1+1>2’的经济效益”
——《经济日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赛事流量如何变成经济增量》。文章认为,今年以来,“苏超”等群众性体育赛事频频“火出圈”,其流量红利正加速转化为显著的经济增量。凭借突出的“乘数效应”和“带动效应”,“苏超”成功撬动江苏全域消费增长,成为我国赛事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应做好跨界融合,推动体育文化与赛事经济共同繁荣。单一的文化或体育活动,其影响力与经济价值往往有限,新的经济增长点蕴藏在不同产业的边界地带。应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弥合区域间的“赛事鸿沟”,打破融合壁垒,统筹多元主体,鼓励差异化、特色化赛事发展路径,充分释放社会创造活力,推动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赛事经济新格局。
(本版编辑 李志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