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仲祥
蜀人爱竹,苏东坡是杰出代表,有名言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也常到沐川竹海,在萧萧竹风中悠游闲逛,做几日竹林居士、逍遥神仙。
自乐山大佛脚下出发,不久便进入沐川地界。这里地属乌蒙山区,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森林茂密,野鸟翩翩,有着“天然氧吧”之称。沐川的大片绿色中,翠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青山下、溪水边,到处是萧萧翠竹。她们挥舞着长长的竹梢,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她们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为一方百姓撑起片片绿荫。
沐川位于沐源川古驿道上,清澈的沐溪从县城蜿蜒流过。一溜青山苍翠耸立在水边,如精心装点的碧玉屏风。漫步这座小城,可见当地人对这脉溪流呵护有加,修建了整齐美观的堤岸,建起了塑胶大坝和拦水闸门,并在岸边布置了许多翠竹、花木和凉亭。行走沐溪堤岸,白天可观山光水色、亭台楼阁,可赏荡漾碧波、鹭鸟翔集。累了走进修竹簇拥的茶园,可悠闲度过半天的慢时光。夜晚的县城灯火璀璨,绿影交错。实景剧《乌蒙沐歌》在沐溪河面上盛大演出,光影流转,歌舞联袂。
沐川竹海是一座以竹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其所占面积之大、竹的种类之多,堪与蜀南竹海媲美。来到景区入口,沿一幽深峡谷进山,有渐入佳境之感。山岩越来越峻峭,山谷越来越幽深,树木越来越葱郁。路边生长着桫椤、蕨草等一些古老的植物,枝叶婆娑,摇曳生姿。也有桢楠、香樟、松树等乔木,超然于茫茫竹海之上。丝丝缕缕的寄生植物垂挂而下,不少猴子和松鼠活跃其间,蝉鸣鸟语不绝于耳。一些清雅的客栈旅舍散落在青枝绿叶间,为这片风景增添了些许烟火气。
继续上行,有一山嘴突出于山体,这便是银子岩。岩上矗立两座连体观景楼台,门柱上有联曰“观山观水观世界”,此楼因此命名为“三观楼”。登上临风而立的三观楼,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眺望远山起伏,可以俯瞰村镇散落。三观楼前后,茂密竹林间,裸露出一片片赭红的岩体,太阳照射之下灿若云霞,这是沐川难得的丹霞地貌。
随着脚步的深入,漫山遍野的翠竹就簇拥了你,茫茫竹海就淹没了你。这片竹海的竹,包括楠竹、斑竹、麻竹、水竹等品种,或潇洒不羁,或纤细秀雅,或挺拔孤傲,或长袖善舞,可谓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和川西坝子一样,这里的竹以慈竹为主。当地人讲,慈竹柔韧性好,可塑性强,用它可以制作竹椅、竹床、竹屏风,编织竹筐、竹扇、竹工艺品等。当地人还把慈竹削成纤细柔韧的竹篾竹丝,用以制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沐川草龙的主骨架。穿行在茂密的竹林中,眼前是竿竿绿竹,耳边是飒飒竹风,头上是声声蝉鸣,脸上是丝丝凉意,心里有难以言说的惬意。
沐川竹海中,“箫洞飞虹”是神来之笔。箫洞本为硝洞,属天坑地貌。一弯半环形的赭红山岩,环抱着一处谷深水幽之境。一脉竹海涵养的清流,自环形山岩顶端飞流而下,直落在谷底的龟形巨石上,溅起朵朵浪花和阵阵水雾。正午的阳光泻落在深谷,斑斓的彩虹隐约可见。谷底横着一道染苔的水坝,拦起一泓碧水。飞泉在龟形石周围汇成深潭,水面倒映着青青翠竹和长长的飞瀑,倒映着丹崖、小亭、栈道,共同呈现谷深、水碧、竹翠、境幽的优美景观。行走在凹陷于半崖的小路上,或置身深潭边竹影下,飞泉会带给你丝丝凉意。
来到竹海深处,可见一湖狭长幽深的碧水,荡漾在茫茫竹海的怀抱,这就是美丽的鸳鸯湖。湖水两岸青山起伏,绿竹簇拥,盈碧滴翠,是一处幽静灵秀的景点。水边修建了亲水栈道和湖堤长廊,以供游客休憩。来时没看见相亲相爱的鸳鸯,却见湖面漂着几只好看的游船,一些青年男女在湖中划桨荡舟。漫步在湖边的曲折栈道,或栖身在湖堤的风雨长廊,能呼吸到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能享受到竹林的鸟语花香,惬意而自在。鸳鸯湖边有驴友驿站,站前是竹海露营地,竹海的碧绿映衬着帐篷的鲜丽,一派自在、温馨和浪漫。
鸳鸯湖右边有条幽静的小路,一直通到山顶的观海楼。拾级来到山巅,只见六角飞檐的观海楼高高矗立在竹海之上,显得风姿绰约,气度不凡。乘兴登楼远眺,远山缥缈,重重叠叠,茫茫竹海随山势起伏,大有波翻浪卷的气势。淡淡的山岚萦绕在竹海之上,为竹海平添了几分神韵和魅力。凭栏俯瞰山下的那弯湖水,好似上天镶嵌的一粒翡翠,又恰似竹海水灵灵的眼睛,成为沐川竹海的点睛之笔。
如果说竹海是沐川绿色交响曲的高潮,那桃源山居则是这支交响曲的尾声。桃源山居所在的三溪村,与县城一河之隔。沐溪这边是纵横的街道和休闲的广场,那边便是原生态的村落。几道浅山间散落着一些人家,山间生长着疏疏落落的杂树野竹。平坦的柏油路在村子里蜿蜒,潺潺的小溪流出山谷。古老的水车架在溪水边,让人们的记忆穿越回童年时光。座座小桥横跨溪上,掩映些绿树幽篁,十分养眼。曾经零散的坡地被整理一新,或成为城里人的家庭农场,或变身为绿叶如盖的美丽荷塘。农耕博物馆、青年驿站、农家旅舍等,掩映在浓密的青枝绿叶中,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
每次离开沐川,那片竹海都久久荡漾在脑海中。细品沐川之绿,如赏女娲补天遗落的碧玉,绿得空灵而纯粹,厚重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