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龙门山水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03版:旅游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伟明

  经常看到福建长汀县的小詹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些溪水灵动的视频,说是他家乡汀江源的龙门风景。禁不住美景的诱惑,我约了几个朋友前往一睹其真容。

  从江西瑞金出发,车行几十分钟便到达福建长汀。小詹和长汀的朋友一起在路边相候。跟着他们的车,穿过县城,往东北方向去。不到一个小时,来到长汀县庵杰乡涵前村。

  福建多山区,长汀也是山区,涵前是个普通的山村。因为龙门风景区,这里开发了漂流项目,但我们到的不是时候,村里正在修路,通行不便,也就基本没看到什么游人。

  在村里的停车场把车放下,沿着刚铺好的沥青路往前走,一时看不出这样的地方能有什么值得我们专程跑一趟的风景。直到大路拐了个弯,眼前突然出现一道屏障般的秀丽山峰,才知道风景就在身边。

  山上几座建筑,在绿树掩映中露出黄色的屋顶。看样子,显然是庙宇。中间那座建筑的屋顶,瓦下隐约可见“龙门帽合山”几个大字。原来,这座并不算高的小山,被当地人称为“帽合山”。为何叫这样的山名?有当地学者提出,其原意当为“锚河山”。据说,汀州各处地名的“帽”,多为“锚”的误写。如此理解,则此山被视为镇河妖之山,相当于一座天然的宝塔了。

  走近才知道,帽合山之奇,不在于远望,而在于近观。远远看,只知它绿树葱茏,秀丽如画,山顶建筑增添了几分人文厚重感。走到近处,只见山的下部竟然是一个大溶洞,碧波滚滚的汀江从洞中穿过,匆匆南下,难怪此地叫“龙门”。

  叫“龙门”的地方,全国不计其数,著名的也有好几个,多数比这个小地方的“龙门”名气大。但是,汀州人有汀州人的自信。他们说:“天下龙门何其多,唯我汀江跨龙门。”原来,其他地方的“龙门”,多为江河两岸峭壁如门,而像此处“龙门”这般,山中一巨洞,真正形成门状的,并不多见。因此,即使它离城关颇远,汀州人在归纳本地“八景”“十景”时,总要给它留着重要的一席。

  这里叫汀江源,本以为可以看到汀江滥觞之处。但站在龙门前方的桥上看脚下的汀江,水面宽阔,根本不像刚从源头流下来的形象。原来,汀江真正的发源地在福建宁化县境内,离这里尚有一段距离。这里只是汀江源保护区的范围,算是广义的源头区域。所以,当地人不抠字眼,依然在龙门前勒石为记,上书“汀江源”三字。

  帽合山是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在当地并不鲜见,早年常见就地取材烧石灰的,也有的山头因为采矿而逐渐消失。即使是溶洞,也不算稀奇物。此处妙就妙在山中有水,山水一体。山不算高,但秀色可餐。水不算深,却碧绿清澈。小小天地间,因为山和水的奇妙相遇,一个袖珍景区由此而生。

  走进溶洞,里面曲径通幽,没走几步,便觉凉爽异常。这也是溶洞的特点,特别适合避暑。如果暑期到此,感觉会更加舒爽。

  溶洞里的路通往两个方向。往下行走,不久,前方豁然开朗,不远处是一个村庄。这里据说还是当年太平军战斗遗址,曾经发现过太平军战壕、炮台和兵器。道旁杂草葳蕤处,也许留下过当年的故事。

  走出溶洞,到了龙门的另一面。汀江从“门”里流出来,碧波荡漾。右边,从村庄处流下一条小溪,一头汇入汀江。过了一道门,汀江的力量便增加了一分。它就这样一路不断邀集小伙伴,浩浩荡荡南下,经广东韩江入海。

  漂流季节,游客可以坐小船从“龙门”而下,享受江水带来的快乐。从村里的几处停车场来看,那个时节,村里是热闹的。如今当然没有这种情景。临岸倒是停靠着几只竹排,让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竹排上有几张小竹椅。小詹取了插在岸上的竹篙,假扮一回艄公。我们上竹排稍坐,用手机拍几张照片,也算是临水一场。

  到了水滨,再上山巅,此行似乎就算完美了。返回溶洞,拾级往上走,经过狭窄的“一线天”,到了帽合山顶、龙门之上。山虽不高,但台阶总是有些陡。山上的风景未必最佳,但高处自有高处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身临高处,视线开阔,心境也可能随之变宽。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足迹未到之处,有条件的不妨走上一遭。正是为了不留遗憾,还是咬咬牙辛苦双膝一场。

  陶渊明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好诗总是能跨越时空与人同频共振。城市大了,我们离自然却越发远了。亲近自然,不必执着于名山大川。放下心里的负累,无须带任何目的,这种名气不大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