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抗战时期的报纸,上面刊登有一篇报道:《王家川没有死》。王家川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1939年5月的一个午后,平山团政治处驻地,急匆匆跑来一个面容黝黑的青年,莽莽撞撞地说:“俺叫王家川!俺要参军!” “王家川?”这个名字一出口,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平山团——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因拥有众多的河北平山籍战士而得名。9天前,第359旅717团在地处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处的蔚县上下细腰涧遭遇日军重兵围攻,平山团紧急驰援。
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厮杀声连成一片。一名年轻的战士振臂高呼:“同志们,你们向南包抄,这儿有我,快!快!”子弹打光,他一跃而起,端着步枪冲入敌群!刺刀带着复仇的火焰,一次次刺穿敌人的胸膛!一个,两个,三个,就在他戳向第八个日军的时候——敌人的刺刀也刺入了他的腹部。高大的身躯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个年轻的战士就是王家川,牺牲时年仅19岁。然而,眼前这个自称王家川的青年又是谁呢?
原来,他是王家川的弟弟——王三子。三子说:“俺娘说,俺哥牺牲了,让俺来替他,俺就叫王家川!俺要是再牺牲了,家里还有个16岁的弟弟,让他也参军,也叫王家川。俺们村里还有上百个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平山的王家川是死不完的!”这个动人的故事,刊登在了敌后根据地的报纸上。从那时起,王家川不再只是一个英雄的名字,而是成千上万抗日军民向死而生、共赴国难的精神象征。
1939年9月19日的《抗敌报》上,一篇题为《补充军队动员,平山完成一千一百余名》的报道格外醒目。抗战期间,只有20多万人口的平山县,为八路军输送了12065名热血儿女,7.5万人参加抗日武装。与王家川一样留下姓名的抗日英烈就有5000多人。赫赫有名的平山团,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赞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他们的团结如钢铁,他们的意志如钢铁,在转战南北的征途上前赴后继,挥洒热血。
1943年春,西北战地服务团小分队来到平山,深深为平山团的故事、为一个个王家川式的平山子弟的事迹所感动。一部名为《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剧应运而生,一首同名歌曲从此由热土平山唱遍了全中国,从烽火抗战唱到了新时代。这是凝聚力量的激昂战歌,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号角。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说:“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
是啊,团结就是力量。从平山到河北到整个中国,新时代的王家川们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他们,是人工智能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是深海探测船上的工程师,是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他们或许平凡,但当团结成为信念、当奋斗成为习惯,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世长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团结一心,接续奋进,因为——我们都是王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