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年龄永远定格在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孤悬敌后、坚持抗战,东北抗联中最年轻的战士。他们顶着日寇的弹雨冲锋,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行,宁可死也绝不后退。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少年营”。
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国恨家仇,让孩子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枪,走向了抗日战场。正是因为作战勇猛,打仗不怕死,这群娃娃兵打出了东北人的骨气,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打出了威震南满响当当的名号:“铁血少年营”。
1936年6月,为了能与关内的党组织取得联系,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奉命西征,少年营引领部队在大山中穿梭。当进入本溪草河口附近时,追来的日伪军把大家死死困住,为了掩护大部队,几名小战士突出重围,引开敌人,壮烈牺牲……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小战士们想到了这些:
“报告营长,俺们不能归队了,咱没有孬种,都是迎着子弹倒下的,没给咱们营丢脸。”
“后来,老乡们把我们埋在了一片枫树林下,俺想你们了!”
“营长,你说等往后打跑了敌人,日子好了,到那会儿人们还能不能记得我?”
我们记得,我们永远记得!今天每当人们从那里走过,老乡们都会指着那片火红的枫树林说:“看,那就是咱少年营牺牲的地方!”
草河口突围后,日伪军继续疯狂围剿,在经历一场场恶战到达海城境内时,少年营从出发时的70人减员到27人。小战士们被围在一个石头砬子上,战斗从早晨9时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3时多,水米未进,弹尽粮绝。阵地上只剩下19岁的连长张泉山和两名小战士,他们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了。砸碎手里的枪,手挽着手,他们带着牺牲战友的遗体一起跳下了30多米高的山涧…
多年以后,幸存下来的张泉山回忆起这段经历热泪盈眶,他说:“那个时候来不及多想,就觉得咱死活都不能落在敌人手里,得对得起先走的弟兄们、对得起铁血的名号。我还记得当时小张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连长,我有点怕…疼…’小曹平时就不咋爱说话,那天他一声不吭跪在地上好半天,突然喊了一句:‘娘,不用等我了!’”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这句标语是抗联战士在深山密营中刻写的誓言。
如今我们过上好日子了,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当年你们用单薄的身躯撑起破碎的山河,这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我们将用信念继续浇铸。因为铭记,所以你们永远活着;因为传承,所以中国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