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敢问路在何方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6版:旅游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美丽的云南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一怪说的是“火车没有汽车快”,那是因为云南山高谷深、江河纵横,修条路十分不易。然而,在这千沟万壑之间,却蜿蜒着一条承载了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抗战大动脉——这,便是滇缅公路。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沿海沿江相继沦陷,国际援华物资,几乎全部依赖昆明至缅甸之间的生命通道运输。可是,在这里修一条路,谈何容易?这里是中国地形最为复杂的区域之一,前方,有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阻拦;后方,有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怒江相隔;周围尽是瘴疠横行的原始森林。而且,比缺资金、缺设备更难的是缺人,全国都在抗战,云南的青壮年也在前线,谁来修这条路?

  在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里,有这么一尊蜡像:一个女人背着年幼的孩子在敲打石头。它取材自当时的一张照片。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云南的20多万各族人民组成了筑路大军投身滇缅公路建设,而这20多万人里,80%就是这样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自带锄、镐、锹、锤,硬是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一条1146公里的高原公路!9个月的风餐露宿,9个月的生死鏖战,每向前一公里,就有3个同胞倒在路上,化作“生命路标”。这条公路的每一寸路基、每一段弯道,都浸透着云南人民的血汗,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倔强与不屈。

  路通了,“谁来运”又成了难题。当时的中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大量司机和修理工,怎么办?1939年,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发出号召,来自东南亚各国的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远渡重洋,准备为祖国抢运战略物资,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南侨机工。

  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家里优渥舒适的生活,有的留下家书与父母不辞而别,有的在临行前,得到了亲友的理解和支持。白清泉是回国抗日的第一批南侨机工中的一员,友人给他的离别赠言写道:“中国不会亡,祝你努力,抗战到底,握住最后的胜利。”在新加坡过着优渥生活的张智源报名参加时,他的叔公鼓励他:“为民族谋解放,跃万里赴司机。”马来西亚华侨教师白雪娇告别父母时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3年间,3200名技工、1000多辆汽车夜以继日、车轮滚滚,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为中国抗战赢得了生死攸关的物资保障。但面对塌方、瘟疫,还有敌军丧心病狂的轰炸,最终,1000多名机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中华民族,没有什么比这四个字更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滇缅公路,是一条中华儿女联合起来抗击外侮之路,更是一条追求民族自由、民族解放、民族团结之路。胜利的号角,不会因岁月的冲刷而消散;精神的丰碑,在时间的流淌中熠熠生辉。硝烟散去,这条路越走越宽阔。如今的云南,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山间铃响马帮来”“火车没有汽车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而滇缅公路在一次次升级改造中,承载起了连接国内外交通要道的重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里光彩夺目。

  翻山跨江河,云岭变通途,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