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展儿”的青春抉择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6版:旅游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长沙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封家书——

  父亲大人:

  我决即刻赶五点钟的快车,有同学刘觉仙为伴,她邀我到浏阳乡下的家去玩两天,我打算到她家住两天即回板仓。今天无雨,又有伴,安全之致。不必挂念了。

  敬祝健康!

  展儿上

  谁能想到,这封看似向父亲报平安、承诺“两天即回”的信件,背后却是一位少女投身革命的“善意谎言”和青春抉择。

  信的主人叫杨展,是杨开慧胞兄杨开智的长女。1920年,杨展出生于长沙。杨开慧就义的时候,10岁的杨展悲愤地呼喊:“我要去把姑姑背回来,为姑姑报仇!”

  全民族抗战爆发,正在周南女中求学的杨展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她刚满17岁。

  她与远在延安的姑父毛泽东通信,讲述自己对抗日悲观者“讨厌极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专门以“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引用了杨展的见闻和感受,这让杨展深受鼓舞。她下定决心:到延安去,到抗战前线去!

  临行之前,杨展写下了故事开头的那封家书。

  1938年8月,杨展几经周折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第二年,杨展作为华北学联骨干,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41年秋,日军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杨展所在队伍转移至太行山深处的滚龙沟。在被日伪军团团包围的危急时刻,杨展和几名队员担负起掩护大部队突围的任务,最终弹尽粮绝,杨展纵身跳下悬崖……21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太行山上。

  一年又一年,千里之外的长沙,父亲杨开智一直在等待自己的“展儿”回家。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送到了杨开智手中——“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

  发报人,是毛泽东主席。

  捏着电报,杨开智热泪长流。他没有想到,11年的等待,等来的竟然是心心念念的展儿早已化作青山忠骨的消息。他悲痛,为失去爱女而悲痛;他自豪,为胜利的号角里有自己女儿滚烫的热血而自豪!

  1981年,83岁的杨开智将这封珍藏了44年、读过无数次的信,捐献给了长沙博物馆。那一天,老人又一次回到板仓故居,走到妹妹杨开慧和外甥毛岸英的雕像前,他含泪问道:“可见到展儿了?”

  老人知道,无论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外甥,还是自己的女儿,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都做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无愧抉择。

  何谓青春,青春何为?从“两天即回”到“不必悲痛”,便是最炽热的答案!这份青春的抉择里,虽然没有归期,但必定会有回响。

  今天,当年轻的解放军官兵勇敢地走向祖国的万里边关,当新一代大学生执着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所作出的,正是与当年的杨展同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