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6版:旅游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中国的同胞们!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中国的神圣土地上已经横行霸道几年之久,虽然我们的武器薄弱,但我们的军队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1940年12月30日晚上7时,一道红色电波划破冬日的夜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宣告诞生,第一篇广播稿,就是这篇主题鲜明的抗战评论。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从那个夜晚开始,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来自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杀敌的报道,从延安发出,仿佛黑暗中的闪电,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方向。

  1940年,全民族抗战进入第4个年头。侵华日军疯狂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人心浮动、投降势力抬头。为打破敌人的舆论封锁,传递共产党人坚定抗日的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创办自己的广播电台。

  当时的设备,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的一部功率仅为10千瓦的语言发射机,一部破旧的车头改造成的发电机,用以隔音的是几床毛毡和棉被。

  在延安城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山崖上凿出的两孔石洞,成了播音室和发射间。而从重庆和上海来到延安的徐瑞章、姚文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成了最早的播音员。

  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稿,是位于清凉山的新华社和解放日报提供的。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从清凉山出发的通信员,一次次用双手高举着广播稿,蹚过冰冷的延河水,一路奔跑着送到电台。徐瑞章回忆,每一次看到通信员冻得发紫的双手和挂在身上的冰碴子,总是忍不住泪水直流。

  1941年春节,一曲《黄河大合唱》,随着电波从延安传向全国、传到海外——那是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通过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实况直播。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咆哮的又何止是黄河?从嫩江、松花江,到长江、珠江,从延安播出的一曲曲激昂旋律,一篇篇抗日檄文,一条条鼓舞人心的报道,将全国抗日力量紧紧相连;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递到哪里,哪里就会凝聚起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力量。

  日军的轰炸,国民党的干扰,阻挡不住红色电波穿云破雾。新华广播电台,奏响了全民抗战的最强音。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收听延安的广播后,冲破重重封锁与阻挠,从敌占区、从国统区奔赴延河两岸,奔赴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新华广播电台随党中央落脚西柏坡。1949年,又和党中央一起进驻北京。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毛泽东主席的声音,随着红色电波响彻云霄、传遍世界。

  从延安窑洞电台到如今的5G时代,整整85年过去,“为人民发声、为时代立言”的精神从未改变,穿越烽火的胜利号角化作新时代的中国声音越传越广、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