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几乎每一个抗联老兵都会哼唱。它的创作者,是抗联第一路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宣讲现场,吉林省四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璐带来了红色故事《将军的口琴》。“您知道吗?”王璐放下口琴,眼里闪着光,“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人在他的胃里只找到树皮、草根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敌人永远夺不走的,是将军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宣讲现场,王璐通过杨靖宇将军珍爱一支口琴的真实片段,串联起他鼓舞战友、坚守信念,直至牺牲的历程。“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精神的传承——它映照出东北抗联将士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为讲好这段历史,在宣讲准备过程中,王璐坚持“用实物讲实情,以细节动人心”,反复研读史料、打磨文稿,前后修改近30遍,并加入了现场吹奏口琴的环节。当《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的旋律响起,观众跨越时空,感受当年硝烟中的坚韧与浪漫,“口琴”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听、可感、可共鸣的精神信物。
王璐从事红色讲解工作已有10年。“在我生活的那片黑土地上,有我党创建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武装。我想让更多人听到抗联故事。”王璐说。
王璐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让观众产生精神共鸣,从而理解信仰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就蕴藏在这样一件件具体的实物和每一次坚守初心的选择中。
今年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回应着将军那穿越时空的琴声。王璐说:“宣讲活动结束后,我将继续深耕东北抗联历史,持续挖掘更多承载情感与信念的历史细节,不断探索更贴近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传播方式,让红色故事持续焕发生命力,让抗联精神如号角一般回响在每个人心中。” (本报记者 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