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篁岭晒秋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6版:旅游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石佳峰

  车过皖赣交界的山口时,雨丝忽然斜斜地飘起来。透过雨帘望去,黛色的山坳里浮着白墙黛瓦,像被雨水浸过的水墨画——那便是篁岭了。初秋的风裹着湿意扑在脸上,同行的向导笑着说:“来得巧,这雨洗过的天,配合着看晒秋正好。”

  踩着青石板路往村里走,雨已经歇了。檐角的水珠还在嘀嗒,石板缝里的青苔亮得晃眼。转过一道弯,眼前忽然炸开一片亮色:数十级石阶之上,晒架从各家屋顶伸出来,竹匾里的红辣椒、黄玉米、金菊瓣挨挨挤挤,连晒架下的木窗棂都被映得暖融融的。穿蓝布衫的阿婆正踮脚往架上递竹匾,被匾沿蹭落的几粒玉米粒滚在青石板上,被风一吹,带着秋的香。

  “这晒秋啊,得看‘晒秋人家’的露台。”向导引着我们往高处走,脚下的石阶渐渐陡起来。古村依山而建,房屋像攀在崖壁上的蜂巢,晒架便从“蜂巢”的缝隙里探出来,一层叠着一层,从山脚直铺到云边。走到观景台时,山风忽然卷着云气漫过来,将晒架上的斑斓揉成一团朦胧。待云气散开,才看清竹匾的排布是有讲究的:红辣椒绕着晒架摆成圈,中间嵌着金黄的玉米,像给古村缀了串糖葫芦;有农户把南瓜切薄晒在竹匾里,阳光透过瓜片,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倒比窗纸更添几分意趣。

  正看得入神,身后传来木槌捣衣的声响。转头见石阶旁的老井边,阿婆正把浸在水里的衣物捞出,晾在竹竿上。“阿婆,这晒秋要晒到啥时候?”我凑过去问。阿婆手里的木槌没停,笑着答:“要等日头把潮气都晒透哩。你看那辣椒,得晒得皮起皱,咬一口辣得舌尖跳,菊花要晒得发脆,泡茶才香。”她抬手往远处指,山坳里的梯田刚割完早稻,稻茬泛着浅黄,“等过几日,稻子脱了粒,也要摊在晒场上晒,到时候整个村里都是稻香。”

  沿着晒架间的窄巷往里走,巷壁上爬满了牵牛花,紫色的花瓣上还沾着雨珠。忽闻一阵甜香,抬头见巷尾的晒架下摆着一张竹桌,穿粗布褂的老汉正往竹匾里倒晒好的山楂干。“尝尝?”老汉递来一小捧,山楂干嚼在嘴里,酸里裹着甜。他说自己守着这晒秋的手艺过了大半辈子,年轻时跟着父辈学选竹匾、看日头,哪块地的辣椒晒出来最红,哪片坡的菊花最耐泡,都刻在了心里。“现在年轻人也愿意学了”,老汉指着不远处摆弄相机的姑娘:“她们把晒秋拍下来,发到网上,好多人寻着来呢。”

  日头渐斜时,我们往村外的梯田走。刚立秋,田里的晚稻还没黄透,稻穗却已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稻浪推着绿浪往山下涌。田埂边的野菊开得正盛,黄灿灿的一片,偶有蝴蝶停在花瓣上,扇动着翅膀。站在田埂上回望,篁岭的屋舍已浸在暮色里,唯有晒架上的斑斓谷物还亮着——红的辣椒映着晚霞,黄的玉米沾着余晖,空气里飘着暖烘烘的香。

  下山时,山风里多了些凉意。向导说,再过半个月,晒架上便要添些新景致:村民会把红薯切成条,把豆子串成串,连屋檐下都要挂起腊肉。“到那时你再来,站在村口就能闻到香。”我望着远处渐暗的山影,心生感慨,这晒秋晒的哪里是粮食,原是把初秋的日子,一点点晒成了暖烘烘的人间烟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