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红色故事直击心灵 英雄气概激励奋进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02版:旅游报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魏 彪 见习记者 徐欣馨

  北京,这片浸润着革命先辈热血的红色热土,承载着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自此拉开,无数仁人志士奔赴国难,用生命与热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时光荏苒,精神永续。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之际,“胜利号角的回响”红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北京站)于8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当日,来自首都各界的500余位干部群众代表神情专注,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共同追寻抗战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每一段红色故事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在场者的心弦。宣讲现场,来自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的优秀讲解员代表及中小学生志愿者代表,通过《抗战赤子心》《英雄薪火传》《和平正义歌》3个篇章,生动讲述了《铁血少年营》《我还是那个少年》《我们都是王家川》等红色故事,生动再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

  1938年10月,宜昌码头秋风呜咽,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日军的铁蹄正在逼近宜昌。“这是一排排川江纤夫用弯成弓状的脊梁,在陡峭的江岸上,拉拽出的‘生命航道’……日军战机俯冲而下,燃烧弹轰然炸响,瞬间血染江滩!浓烈的硝烟中,一名纤夫踉跄着扑向染血的纤绳:‘继续——拉!’幸存的纤夫们再次绷紧纤绳——吼着撼人心魄的号子,踩着同伴温热的鲜血,迎着随时降临的炸弹,一寸一寸坚定地向前挪动!回望那些日子,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弯曲的脊背,而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李婧带来红色故事《脊梁》,讲述了40个昼夜里,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指挥千名船员、万名纤夫,将人员和物资从宜昌码头转移到大后方的故事。

  “这份青春的抉择里,虽然没有归期,但必定会有回响。”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讲解员韩琦讲述了红色故事《“展儿”的青春抉择》。“看到观众被打动,有的流泪、有的沉思,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韩琦说,“作为讲解员,我们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1940年12月30日19时,“红色电波”划破冬日的夜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宣告诞生。“全中国的同胞们!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中国的神圣土地上已经横行霸道几年之久,虽然我们的武器薄弱,但我们的军队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蔡妤模仿着当年播音员沙哑却充满力量的语调,将现场观众带回到那个靠声音传递信念、打破敌人封锁的年代。蔡妤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听故事的人成为讲故事的人。

  “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直击心灵,因为其中的英雄气概,也因为它们揭示了信仰的力量。”北京市民杨女士感慨地说,“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虽无需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但仍面临各种挑战与诱惑。这些故事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迷失方向、忘记初心。我们要将故事中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岗位上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去建设国家。”

  “现场聆听宣讲,胜利的号角久久回荡在心中,它是革命先辈用热血与信念奏响的精神强音,更是当代年轻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北京市西城区体育局工作人员秦追说,一系列的英雄故事是对历史的缅怀和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激发了当下青年干事创业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激情,更表达了对未来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与展望。吾辈自当铭记初心,传承使命。要以求知为谱,奏实干之音,在岗位中坚守职责,于平凡中创造价值。

  铭记历史,方能面向未来。此次宣讲旨在充分运用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成果,让红色故事走向基层、走进群众,以红色故事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此后,宣讲活动还走进了江苏、海南等地,通过一场场生动鲜活的宣讲,把红色故事送到群众身边,让红色精神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