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七夕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3版:旅游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丁宝玉

  农历七月,暑热未消,夜空中却已透出些许秋意。抬眼望天,常能见到一条清晰的乳白色光带横贯天际,这便是银河,亦即民间所说的“天河”。牛郎星与织女星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

  七夕,骨子里藏着一部女子们的生活史。

  七夕有许多别称: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每一个名字,都指向最初的核心——并非男女欢情,而是“乞巧”。所谓“巧”,是女子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织布缝衣、持家度日的手上功夫。在古代,女子的“巧”直接关系着家庭的温饱与体面。于是,这个起源于星宿崇拜的节日,很早就褪去神秘外衣,进入千家万户的院落之中,成了一种极为具体、极富生活气息的习俗。

  乞巧的核心仪式是穿针。这活动听起来简单,实则大有门道。须得用七孔针,针鼻极小,在月光下以彩线快速穿过。月光不比灯烛明亮,全凭手感与心静。未出嫁的姑娘们聚在一起,暗中较劲,谁若能一气呵成穿得又快又准,便是“得巧”,预示着将来会成为心灵手巧的好媳妇。这背后没有什么浪漫幻想,而是极为朴实的愿望:希望自己手艺精湛,能织出更美的布,缝出更牢固的衣裳,在往后的人生里赢得认可与敬重。那月下屏息凝神的片刻,正是对美好生活最真切的期盼。

  与乞巧相辅相成的是拜织女。女子们于月下设香案,摆好瓜果、巧果(一种油炸甜点),焚香默祷。她们祈求的,无非是手艺进步、容貌清丽,乃至得一桩好姻缘。这仪式庄重中透着私密,带着女儿家特有的心事。它不像宗教仪式那般肃穆,倒更像一群姐妹的月下谈心,在静夜里交换细语,将个人的命运与遥远的星辰悄悄相连。

  除了向天乞巧,人们还向地祈福。储七夕水便是这样一种风俗。据说这一日的河水、井水别有灵性,可久存不腐,饮用还能祛病延年。天未破晓,家家户户就有人挑着桶出门取水,只为讨个吉祥。这背后,是农耕百姓对自然最直接的敬畏与倚重,将天象吉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依凭。

  而吃巧果则让整个节日浸满了甜暖的烟火气。用面粉掺糖蜜,油炸或炉烤成各式点心,有的拿模子印出花样,彼此馈赠。小孩们盼这一口甜,大人们则讨个“巧”字的好彩头。食物的味道,往往最能系住一个节日的记忆。

  纵观这些习俗,不难看出古代的七夕,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洋溢着务实精神的节日。它的情感庄重而明亮,是女子对自身价值的恳切期许。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为节日添了一笔凄美的韵味和传诵的活力,却并非它的全部。

  时代奔涌,推着一切向前。古老的农耕岁月渐渐隐退,女子不再以针线活安身立命,七夕乞巧的内核也随之越来越淡。近现代以来,牛郎织女的爱情元素被不断放大。

  如今,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织就新的节日图景。古时少女乞巧,是为匹配一桩社会认可的婚姻;今日男女互赠信物,是为经营一段两情相悦的关系。其核心,皆是对“美好联结”的向往。形式虽更易,情意仍相通。

  七夕的月光,曾照亮穿针引线的指尖,如今也照亮携手相依的爱人。节日的形式随时代流转,但那一份祈求生活美满、心灵手巧的初心,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