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抗战生命线 文旅新地标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1版:旅游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王 砚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南郊,山峦叠翠,一条公路顺山势修建,有24处连续弯道,如白龙盘踞。这条公路就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抗战期间,无数军车经此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8月初,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只见24个急弯连接山脚与山顶,直线距离仅350米,垂直高差约250米,修筑出的二十四道拐却长达4公里。公路蜿蜒曲折,视觉震撼,大家惊叹不已,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资料显示,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贵州成为西南大后方要冲。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这条路成了支撑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等运抵昆明后,需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原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介绍,抗战中后期,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昼夜不停,大量物资经这里转运到全国各地。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经由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二十四道拐作为“抗战生命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如今,晴隆县在保护二十四道拐遗址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二十四道拐景区,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游客体验,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晴隆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素梅介绍,景区内建成了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介绍展示晴隆抗战文化、筑路往事、高校西迁、盟军援助等历史事件。

  走进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图文资料、逼真的复原场景,生动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军车模型、文件书信等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与壮烈。展厅尽头的沙盘模型还原了当年公路抢修的场景:日寇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工人们冒着炮火争分夺秒地填埋弹坑。

  二十四道拐景区负责人薛家友介绍,展览馆运用3D、VR等技术,采用主展区、体验区相结合的形式,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卡车的轰鸣,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使命。”在展览馆研学的中学生徐灿说,“在二十四道拐景区,我和同学重走了抗战路,深受震撼,这段历史激励我们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

  重庆游客孟女士说,将教育孩子铭记先烈,传承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

  杨素梅介绍,晴隆县还以二十四道拐景区为核心,串联起全县文旅资源,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如今,晴隆绿茶、沙子镇辣子鸡等“黔货”沿道出山;阿妹戚托小镇的非遗舞步、彝族火把节沿公路绽放;山地跑、汽车拉力赛等赛事让险道变身“体育+旅游”体验场……2024年,二十四道拐景区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性收入670万余元。二十四道拐已成为晴隆旅游的新地标。

  今年暑期,二十四道拐景区成为贵州旅游的夺目风景。7月,2025年贵州·晴隆第十五届彝族火把节开幕,以“光链彝火·志续华章”为主题的二十四道拐点亮仪式在这里举行,场面震撼人心。徒步者在火光中重走抗战路,重温抗战历史;2300支火把、670辆汽车的流光在山腰勾勒出金色脉络,80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拼出“抗战生命线”图案,这条曾见证抗战烽烟的“生命线”展现新光彩。

  公路弯弯,星火煌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二十四道拐正以红色血脉铸魂,以文旅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发挥时代价值、续写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