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芦苇荡里的红色传奇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1版:旅游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见习记者 夏冬阳

  “一个戴着草帽、身穿白褂的少年灵活穿梭在纵横的水道间,驾竹排、顶荷叶、打鬼子、炸敌船……”这是无数人童年记忆中的“小兵张嘎”形象,也让大家记住了白洋淀、记住了雁翎队。

  在被誉为“华北明珠”的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曾活跃着一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水上奇兵”。80多年前,他们以芦苇荡为屏障,用土枪、鱼叉、大抬杆与敌人周旋,驾轻舟、穿苇荡,打响了一场场击敌船、端岗楼、拔据点的传奇战斗。如今,位于白洋淀景区文化苑内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正是这段历史的展示者。

  中国旅游报社见习记者步入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棕铜色主题浮雕。“水上奇兵雁翎队”7个大字下,数名战士或驾驶小船,或手持武器,宛如雁阵穿梭在芦苇荡中。“1939年,面对日寇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白洋淀渔民、猎户自发组建了一支独具特色的冀中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神出鬼没,与日寇展开敌后游击战。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的包运船……”讲解员何丹介绍。

  “为什么叫‘雁翎队’呢?”有观众提问。“您看这支土枪。”何丹指向展墙上的“大抬杆”照片,向观众解释,“这支自制火药枪长2.5米,前半截装着铁砂,后半截填满火药,点火处插着一根斑驳的雁翎。游击队队员们用雁翎堵住点火处,防止水浸,行船时又模仿大雁‘人’字队形,所以得名‘雁翎队’。”

  记者看到,纪念馆中,一张张展现雁翎队军事行动的老照片、一件件雁翎队用过的物品……大量翔实、珍贵的文献资料、实物与雕塑,记录着这支抗日武装队伍在人力和装备落后情况下重创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在“雁翎队的创建”单元,几名学生轻声朗诵这首传唱至今的民谣。“先辈们太聪明了!没有先进武器,靠着对地形的熟悉、对家乡的热爱,硬是在水上打出了一片天地。”高一学生高熠晨感慨道。

  在“雁翎雄风”单元,一艘槐木制成的小船前围满了观众,大家的目光中满是对这艘“功勋战船”的好奇与敬意。“这就是雁翎队当年伏击敌船的核心装备‘枪排’。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感受‘水上奇兵’的作战智慧。”何丹介绍,枪排长4米,宽1米,头宽尾窄,错苇行进没有声音,水深半尺即可行船。

  “怪不得能在芦苇荡里悄无声息地穿梭,雁翎队的智慧令人敬佩!”来自北京的观众李蔷说,“真是难以想象,我们的先辈们就是靠着这样简陋的装备创造了一个个抗战奇迹。”

  “不少游客最开始是通过‘小兵张嘎’了解白洋淀的抗战故事。但其实‘小兵张嘎’并不是某一个人,他是后人根据雁翎队队员塑造出的形象,白洋淀男女老幼都是英勇的‘嘎子哥’,他们与八路军鱼水情深、共同战斗。”在“鱼水情深”单元,何丹站在一组老照片前,将白洋淀人民缝制棉衣、破冰捕鱼、不顾个人安危掩护雁翎队的故事娓娓道来。

  “老人、孩子都在为抗战出力!”来自苏州的观众陈雅琪停下脚步,语气里满是惊讶。她指着展柜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军服说:“这件军服的布料都磨得发亮了,还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补丁,应该是被好几位大娘缝补过吧?抗战不仅是战士们的事,百姓们也是‘隐形的战士’,没有他们的支持,雁翎队哪能安心打仗啊。”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要像雁翎队一样勇敢”“伟大抗战精神永存”……记者看到,在纪念馆出口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观众们的心声。红色基因在一次次凝望、一声声赞叹、一段段感悟中完成了与当代人的接力传承。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纪念馆以“传承雁翎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加强馆校共建,开办“雁翎精神”特色思政课程,开发《水淀奇兵——白洋淀抗战史》系列微课程,推出沉浸式研学项目,着力打造大思政育人基地。纪念馆所在地安新县深挖白洋淀红色资源,在纪念馆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开放了“嘎子村”、徐光耀文学馆等红色场所,推出沉浸式抗战情景剧、红色文创市集等体验项目,吸引广大市民游客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文化、传承伟大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