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湖北文旅发展的战略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考察湖北时强调:“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湖北牢记总书记嘱托,将文旅产业作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坚持高位统筹规划、活化资源禀赋、提升服务品质、拓展品牌影响,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湖北省接待游客4.3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48.83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5.7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68%、16.02%、54.89%。
高位统筹规划
湖北以系统性思维搭建文旅发展制度框架,为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明确路径。今年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出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七大战略”,将文化创新战略纳入其中,标志着文旅发展被提升至全省核心战略高度。
4月,湖北发布了《关于实施文化创新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文化影响力的行动方案》并高规格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方案锚定“建成文化强省、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三大定位,部署先进文化领航、文化资源保护、文旅品牌焕新、数智科技赋能等八大行动。
为保障方案落地,湖北充分发挥省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由省政协主席担任组长,29家成员单位协同联动,建立定期会商、督查落实机制,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加快编制《湖北省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湖北省乡村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启动全省文化、旅游、文物等“十五五”规划编制。同时建立常态化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机制,为文旅发展提供长效平台。据了解,湖北当前正全力筹备2026年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八大行动覆盖文旅全链条,尤其突出文化创新与数智赋能,旨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三步走’目标如期实现。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壁垒、形成合力,确保蓝图落地生根,让湖北真正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文化旅游高地。”
活化资源禀赋
湖北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资源普查为基础,以活化利用为核心,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文旅发展格局。
自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以来,湖北共登记文化、旅游资源 367.71万处,其中文化资源359.55万处、旅游资源8.16万处,为文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今年6月,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对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实践的肯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我们正将长阳、五峰等地的优质资源纳入联动体系,让土家族苗族文化在保护中焕发新生。”
当月,大冶市铜绿山跻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5家,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形式。
在红色旅游资源活化方面,湖北持续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推出大别山红色研学之旅、抗洪精神荆江体验游等特色线路,发布“赤黄红”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同时,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完成省级以上189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开展第九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并发布鄂豫皖革命片区文物主题游径,让革命历史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得到更好传承。
在生态文化资源整合方面,湖北着力打造“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串联起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等9个5A级景区,连接恩施唐崖土司城址等世界遗产,集中展现荆风楚韵的独特魅力。“‘神武峡’不是简单的景点串联。”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瑞介绍,“游客在神农架看金丝猴时,导游会讲述神农尝百草传说;在武当山观看太极时,导游会讲解道法自然理念。五一假期,这一线路接待国际游客占比达18%,不少外国游客称‘像读了一本中国文化百科全书’。”
当前,湖北正着力构建“520100”景区品牌矩阵(即打造5家世界知名景区、20家5A级景区、100家精品景区),培育“神武峡”(神农架—武当山—三峡)、“赤黄红”(赤壁—黄鹤楼—红安)两条国际精品线路。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实施“知音美宿”“不夜荆楚”等计划,丰富业态。2024年谋划亿元以上文旅项目413个,总投资3447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建项目880个,完成投资223.76亿元,为文旅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提升服务品质
“3年前第一次来神农架景区时,在景区门口堵车半小时,上厕所要排队20分钟。今年再来,10分钟就停好了车,厕所里有母婴室、绿植,共享充电宝、休息凳随处可见。”上海游客周女士说。
2024年,神农架投资800万元扩建智能停车场,引入“无感入园”系统;新增30座生态厕所并配备“厕位预约”小程序;组建200人的“微笑服务队”,提供英、日、韩多语种服务。“过去觉得‘景好不怕客不来’,现在明白‘服务好才能留得住客’。”神农架林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守东说。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神农架景区游客满意度达98.6%,回头客占比从12%升至35%。
神农架景区的转变是湖北省旅游服务提质升级的生动缩影。湖北将服务品质作为文旅发展生命线,通过全链条整治与升级,推动旅游环境全方位提升。针对旅游环境“脏乱差”、服务粗糙等痛点,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多部门印发提升全省文旅服务质量“五大行动”方案,从美化环境、优化服务、丰富业态、筑牢安全等方面精准发力。
当前,湖北正全面实施景区品质提升行动,推动景区及周边综合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完善,将环境整治情况与景区等级复核结果挂钩。实施公共服务强基提标行动,新建旅游厕所4000余座、县级以上旅游集散中心80余家、景区外旅游服务中心500余个,为86家景区增设互联网专线,提升景区调度保障能力。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治理乱搭乱建等问题。增加旺季生态厕所、“潮汐式”垃圾回收点,确保“日清日结”。推动景区生态化改造,增设绿化与公共艺术空间。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设立一站式游客咨询中心和入境首站服务平台,增加停车位、充电桩供给。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吸纳社会贤达加入“知音向导”,强化外语导游储备,为世界级目的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同时,针对入境游客,湖北还推出“口岸签证+社会代审”机制、涉外酒店“一站式”登记系统,在重点景区设立多语种警务服务站;全省设立73个出入境证件办理点,完善240小时过境免签配套措施,开发多语种警务程序。
拓展品牌影响
湖北坚持创新营销、拓展渠道,线上线下联动提升“知音湖北”品牌全球影响力。今年以来,湖北全省举办“欢喜过大年”“相约春天赏樱花”“知音湖北 缤纷夏日”等贯穿全年的主题活动。其中,“欢喜过大年”2500余场活动带动湖北文旅搜索量同比暴增1160%;“樱花季”活动叠加武汉马拉松、刀郎演唱会,湖北成为全国热门赏花目的地。
为激发市场活力,湖北还印发了2025年文化和旅游业“引客入鄂”奖励政策方案,安排省级财政资金8600万元奖励宣传推广与市场开拓;创新采用“随时预约、随时出行”方式发放1亿元文旅惠民券,直接拉动消费6.35亿元,带动综合消费超10亿元。今年五一假期,湖北全省A级景区接待游客1781.33万人次。
前不久,约80人的韩国踩线旅行团开启“知音湖北”之旅,这是湖北文旅加强海外市场推广的直接体现之一。
“今年,我们在韩国市场的旅游推广成效显著,预计将带动韩国赴鄂旅游超20万人次。”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6月,我们赴韩国参加首尔国际旅游展并举办‘知音湖北 大美长江’推介会,湖北展区成为焦点,40余家鄂韩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多家重点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神武峡’‘三国文化’‘大美长江’3条经典旅游线路在韩国模德、乐天观光等头部旅行社上架销售。”
今年以来,湖北启动“知音湖北”全球推广计划,赴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客源地以及日本、韩国、阿联酋、德国、西班牙、泰国、德国、新西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海外市场开展专场推介,湖北文旅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线上传播方面,湖北在多个国际社交平台开通“Hello Hubei”官方账号;推动“湖北文旅”新媒体矩阵覆盖21个国内社交平台。此外,湖北还联合11省区市成立了长江流域研学旅游联盟,打造“暑期第一课”研学品牌,多维度展示荆楚文旅魅力。
从战略擘画到实践落地,湖北正以文化创新为引擎,加速推进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培育文旅支柱产业。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实施,一个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的“诗和远方”正在长江之滨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