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杰 郭 祎 余 艳
在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既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学名师,也是身居一线的实践专家;既深耕岭南文化传承,又引领数字化教学创新。这就是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团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对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该团队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资源、国际化环境、岭南文化三大优势,主动对接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开设数字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探索构建“湾区赋能·数旅领航:四维共生型教师创新共同体”,促进教师实现从“执教能力成长”到“综合素养提升”的复合转变。
团队建设过程中,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坚持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形成多元参与、资源交互、协同合作、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基于这一理念,团队构建了结构共生、能力共生、平台共生、成果共生的“四维共生”建设体系,全方位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发展。
结构共生:构建“名师+大师
+梯队”机制
团队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师资队伍,构建以名师为引领、大师为支撑、梯队为基础的师资结构,体现区域特色、专业特色、数字化特色,形成专兼结合、校企融合的合理配比。
为优化团队构成,学校实施人员结构调整策略,引进数字化专家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充实旅游类骨干教师力量。通过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五金引领赋能机制、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质量评估与激励考核机制四大建设机制,确保团队可持续发展。
能力共生:融合“教学+科研
+专业+社会服务”素养
团队聚焦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四大核心领域,构建综合素养一体化提升模式。依托三级培训平台,通过“培训 +大赛+项目”模式,实现新教师、骨干教师、领军教师、名师、大师的五步进阶发展路径。
在课程建设方面,团队按照“重文化、强数字、复合型”理念,围绕文旅项目策划、文旅项目运营管理、文旅市场营销三大职业领域,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融入传统文化赋能和数字技术赋能双重要素,培养具备项目策划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积极参与行业团体标准制定,主持制定省级专业标准,广泛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每年面向行业企业和兄弟院校开展大量培训工作,承担多项横向课题,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
平台共生:搭建“产教融合
+研究基地+培训平台”体系
团队构建产教融合、研究基地、培训平台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形成跨级协作、东西协作、校企协作的四维协作共同体。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工作专班,由书记、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设立监督考核组和团队建设工作组,形成系统性的组织保障体系。
在产教融合方面,团队构建了三级协作共同体格局。一是校企协作共同体,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岭南商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41家单位共建数智文旅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专业领域协作共同体,与全国多所旅游类职业院校建立跨区域协作关系,形成东西协作、协同发展的合作格局。三是校内专业群协作共同体,涵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会展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
在模块化教学实施中,建设专业群资源库、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等多层次教学资源体系。以旅游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团队设计了认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商网站规划与优化、旅游电商内容创作、旅游新媒体营销、旅游网店运营5个教学模块,涵盖从基础认知到实务操作的完整学习路径。
成果共生:打造“价值共创
+资源互通+生态反哺”格局
团队打造价值共创、资源互通、生态反哺的成果共享格局。在价值共创方面,团队构建多维度的数智化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
在资源互通方面,团队充分发挥岭南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广东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设计课程。通过建设多层次教学资源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团队建设成果丰硕,在教学成果、教材建设、学生竞赛、课程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团队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出版著作、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科研成果突出。团队建设经验得到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创新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生态反哺方面,团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立项培训项目4项,对口支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助力东西部教育协调发展。团队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专家引领促成长,扬帆逐梦正当时”为理念,为合作院校教师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将深化“四维共生”实践探索,充分发挥湾区文旅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岭南文化深厚的独特优势,在数旅领航的征程上勇毅前行。团队将以更高标准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更多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文旅技能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职业教育新担当。
(作者单位:广州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