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号角声回荡辽沈 红色故事入人心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2版:旅游报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见习记者 夏冬阳

  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辽宁这片红色热土上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从这里打响,世界上第一份反法西斯战争宣言在这里发出,东北抗联与抗日义勇军在此揭竿而起……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秀,胜利号角声再次回荡在这片承载着厚重记忆的土地上。8月21日,“胜利号角的回响”红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来自沈阳各界的150余位干部群众代表屏息凝神,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追寻抗战记忆,聆听穿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宣讲现场,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观众们早早入座,神情庄重。灯光渐暗,宣讲在纪录片《热血河山》的烽火影像中拉开序幕。从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讲解员代表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讲解员代表、辽宁讲解员代表,通过“众志成城·气壮山河”“烽火丹心·信仰之光”“时代新声·号角长鸣”3个篇章、10个震撼人心的红色故事,将观众带回那段烽火连天却信念如铁的岁月。

  “俺哥牺牲了,让俺来替他,俺就叫王家川!俺要是再牺牲了,家里还有个16岁的弟弟,让他也参军,也叫王家川。俺们村里还有上百个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平山的王家川是死不完的!”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讲述的《我们都是王家川》,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能带着西柏坡的红色故事走进辽宁,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讲述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对我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红色讲解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宣讲激励更多人传承红色血脉、赓续伟大抗战精神。”陈双在宣讲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王家川的故事尚在耳畔,舞台灯光已悄然切换,不同地域的红色故事跨越时空汇聚,从太行山下的前赴后继,延伸到祖国各地的抗战图景,每一段故事都在展示着“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李婧用《脊梁》再现了卢作孚率领民生公司抢运战时物资的壮举;云南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讲解员崔恩铭用《敢问路在何方》致敬20万民众以血肉之躯凿通滇缅公路的奇迹;陕西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蔡妤通过《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让观众听见了延安窑洞中传递胜利信念的“红色电波”;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讲解员韩琦带来的《“展儿”的青春抉择》则从一封“两天即回”的家书切入,再现了杨展烈士的决绝……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深情的讲述,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今天最打动我的是那把口琴的故事,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整个宣讲过程,10岁的观众刘禹锡听得格外认真。她口中的“口琴故事”,是吉林四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璐带来的《将军的口琴》。

  宣讲台上,王璐先用口琴演奏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随后以这把口琴为线索,将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长白山雪原中粮尽弹绝却始终坚守信仰、带领战士们奋勇抗敌的故事娓娓道来。“口琴虽小,却是作用一点也不比钢枪小的第二支枪。”

  为了让红色故事更具感染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讲解员高珊积极创新讲述方式。“这次我采用了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背景视频里的小战士,是我们博物馆的小志愿者演绎的,重现了‘铁血少年营’战士雪夜突围的场景。”高珊告诉记者,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地沈阳讲述这段历史,她想让大家更有代入感,“讲解不应该是一味灌输,而是要引起大家的共鸣。辽宁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我想把这片土地上的少年英雄故事带到更多地方,让红色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从西柏坡一个个‘王家川’前赴后继的壮烈,到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勇士的殉国;从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的铁血坚守,到‘铁血少年营’里未成年战士的英勇无畏,每一个故事都在诠释着‘胜利号角的回响’这一主题。”活动尾声,沈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高振河仍沉浸在一个个红色故事中,声音带着未平复的激动,“我们要通过对红色故事的挖掘与传播,让更多无名英雄被看见,让每个人都能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中前行。”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世长存。当宣讲结束,灯光亮起,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这穿越历史的胜利号角声从未消散,它正化作新时代奋进的强音,在每一位聆听者心中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