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让铁军精神历久弥新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1版:旅游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朱文文

  “同学们请看,这张泛黄的《抗敌报》使用的宣纸,是当年新四军战士用生命守护下来的。历经80余载岁月洗礼,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辈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近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32名师生来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依托抗战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期间(1938年—1941年)所保留的旧址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1985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目前,纪念馆保护和管理的旧址有军部司令部、政治部、大会堂等11处。近年来,纪念馆通过丰富展陈、开展研学教育、活化馆藏资源、拓展传播渠道等,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让红色资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走进纪念馆,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陈列,无声地讲述着新四军在烽火岁月中的抗战史诗。基本陈列“红心向党 信念如磐——叶挺同志生平展”“矢志革命 风范永存——项英同志生平展”,通过丰富的展品与史料勾勒出两位革命先辈的壮阔人生,广受好评。

  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保护领域的探索同样成效显著。目前,馆内所有红色文物与史料已完成系统性数字化采集,让红色记忆在数字时代得以更持久留存和传播。

  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更添韵味。宣纸是“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泾县特产。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纸厂倒闭、纸槽停工、纸工四散,宣纸制作这门传统技艺濒临失传。1938年,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军长叶挺得知宣纸的“遭遇”后,组织创办宣纸联营生产合作社,让宣纸制作技艺得以重振发展,也为《抗敌报》提供了稳定的纸张来源。2024年,纪念馆与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复建新四军宣纸生产合作社,将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创新融合,让游客在传统工艺中触摸军民同心的温暖记忆。

  红色研学的火热同样印证着红色文化的吸引力。纪念馆创新打造的“五个一”沉浸研学体验——参加一场升国旗仪式、学唱一首军歌、参观一次纪念馆、观看一场红色情景剧、聆听一个新四军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年上半年,纪念馆接待研学学生超4.2万人次。“我们会继续深挖红色资源,创新宣讲模式、打造多样研学路线,让更多人感悟红色文化。”纪念馆公众服务部负责人章霞说。

  今年2月以来,纪念馆创新推出“行走中的文物——革命文物映初心”大思政课宣讲活动,将新四军当年的驳壳枪、地图、《抗敌报》等实物带进校园、社区,让观众在触摸中与历史对话。截至目前,近10场宣讲覆盖受众5000人次,红色故事越传越广。

  红色文化既要传承,更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云岭N4A红色文创店内,以新四军元素设计的宣纸笔记本、臂章等文创产品,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相融,成了深受年轻人青睐的“红色记忆载体”。

  “游客不仅来看历史,更想把红色记忆带回家。”文创店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深挖新四军文化内涵,开发更多具有教育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让红色精神浸润日常生活。

  在纪念馆军部大会堂旧址里,沉浸式投影技术再现了皖南事变的悲壮场景。虚实交织间,观众仿佛置身战场,深切感受新四军将士不畏牺牲的精神。这里也成为年轻人感悟历史的生动课堂。

  “科技手段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记忆。”从事讲解工作5年的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汤云霞深有体会。面对不同受众,她总能调整讲解策略,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她会特别强调“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通过互动环节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

  “纪念馆还不断探索红色文化的现代表达,让红色文化‘潮’起来。”章霞介绍,除创排话剧《烽火中的青春之歌》外,纪念馆还开发了《不朽的忠魂》等多部红色情景剧,通过多种形式让历史从书本中“走”出来。今年2月,纪念馆开通新媒体平台,以年轻化语态讲述红色故事,单条最高播放量达1.3万次,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破圈”传播。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纪念馆正以开放姿态续写新篇。展望未来,纪念馆将继续深挖新四军资源内涵,联动周边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王稼祥故居等红色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红色+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四军文化体验项目,形成更多体验式、互动性项目。同时,加强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游客参观体验,让红色基因更好融入时代脉搏,让铁军精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