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琼琴
我初识柳州,是因为唐代诗人柳宗元。书上介绍说,唐元和十年,柳宗元被遣至柳州做刺史。带着仕途失意的落寞,柳宗元愁绪如海,把眼前的景象诉诸笔端,化成文字,写下“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开启了他在柳州的政治生涯,因此,柳宗元又称“柳柳州”。
柳州,是广西第二大城市。在光阴一季一季的轮回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柳州不仅发展成著名的工业城市,还是山清水秀的旅游城市。
柳州的山“奇”,像蟠龙,像马鞍,像鹅,像雀。柳州的水“美”,像未谙世事孩童的双眸,清澈纯净。柳宗元诗句里的“江流”是指柳江,江水曲回成湾,抱城而过,是柳州的母亲河。白日里,沿江可欣赏“一半山水一半烟火”的柳州风光。当暮色四合,华灯亮起,乘船夜游,柳江展现的又是另一种风情。
夏天天黑得晚,我和同伴到达南车渡码头时,天边还未散尽的霞光像蜂蜜,滴入碧绿的江水里,在一圈圈荡漾的涟漪中融化开来。工作人员身着好看的民族服饰,热情地指引我们上船。在柳州,白天夜晚都可乘船游柳江。当地人称白日里的游船为“水上公交”,船和画舫差不多大小。夜晚开航的是大游船,乘客能随意走动。我们走上三层的甲板,乘船的游人众多,甲板上没有空余的座位,我们靠着舷墙站着。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等待开船,等待两岸的灯光点亮。
或者说,我们是在迎接灯光的到来。想象着、期待着,在即将到来的已知时间点,自己会遇见怎样未知的光景。“3、2、1”!灯亮了,船开了,甲板上一片欢呼。万千灯光被同时点亮,船上、桥上、房屋、山上……霎时变得璀璨夺目,像节日一样张灯结彩,游客的脸上和衣服上也被灯光映得流光溢彩。
船儿拨开黑漆漆的水,开往夜的壮阔。过了柳江大桥,我们的船与其他游船交会,停了下来。江的北岸响起广播,我们即将欣赏到一场水上音乐喷泉表演。突然,江面长出一朵盛开的莲花,亮起了绚丽的灯。在轻柔婉转的音乐里,又有无数根像稻穗的小水柱从水里长出来,越长越高,如树般左右摇摆。有些水柱较为调皮,蹦蹦跳跳。有些水柱排排升起,像孔雀开屏。音乐时缓时急,时而婉约时而昂扬。这些水柱像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每一个动作都能跟上节拍,每一次伸展的幅度都恰到好处。音乐一曲接一曲,水柱跳了一遍又一遍,舞姿不重样,灯光五颜六色地变幻。这三者配合得天衣无缝,紧紧扣人心弦,像一场精彩绝伦的露天电影,给人极美的享受。
当水柱突然喷到十几米高时,音乐戛然而止,水面的彩灯也关了,而我仍然沉浸在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里。看着乳白色的水花凌空消失,我有些失落地叹着这意犹未尽的结尾。谁知,音乐又响了起来,几根水柱再一次高高地跳起,好一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甲板上掌声如鸣,游客们纷纷赞着这场精彩的表演。
水上音乐喷泉结束后,游船带着人们的喝彩声开往夜晚的深处。过了文惠桥,来到夜游柳江最美的一段。最引人注目的是流光溢彩的文庙。文庙位于柳江南岸、灯台山西麓,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亦称孔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千百年来历经风霜雨雪,见证朝代更迭,曾因一场燃烧半城的熊熊烈火而遭毁灭。如今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文庙,是21世纪初期人们在原址上重新建造的,已成为柳州重要的文化地标。
有河水流经的城市,大多有塔。柳江边有蟠龙山,山上有两塔,像两名庄严的卫士,守护一山一水一城。山下是瀑布,水声似鼓。山、河、塔、瀑在变幻的光影里,绣出一幅流动的丹青。还有窑埠古镇、萝卜洲、双鱼汇……夜晚的柳江,每个景点都有它独特的色彩。
回程时,我们进到船里,一楼有民族舞蹈和乐器的演出,热热闹闹的。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他们像逛集市那样,自由地走来走去。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外面的景致让我想起朱自清游秦淮河时写下的句子:“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今晚的柳江夜游,就像在氤氲雾霭中编织了一个悠长的梦境,我们在游船的摇篮里,不愿意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