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旅游报

绿水青山引客 金山银山富民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1版:旅游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采访组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从漓江的碧波映翠峰到乌梁素海的芦荡听禽鸣,从黄河口的碱蓬红滩到西溪的龙舟竞渡,从嘎拉村的桃花灼灼到玉树的牧歌悠扬……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行业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文化兴、旅游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各地在思想上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在行动上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位于广西桂林的漓江流域是珠江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担负着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近年来,漓江流域生态文章越做越活,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暑期,象鼻山下,数十张电动竹筏载着游客穿行在漓江水面上。筏工李师傅说:“以前的柴油竹筏突突作响,江面满是油花。‘油改电’后,没了柴油机的轰鸣与污染。”据了解,截至目前,漓江1210张游览排筏全面“油改电”,真正实现“零碳游览”。

  “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如今亲眼看到这么美丽干净的山水,感觉特别好!”象山公园的观景台上,北京游客张欣赞叹道。清澈见底的漓江与桃花江交汇,两岸翠竹摇曳,修复后的自然岸线生机盎然。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桂林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全面清理整治采石场、非法采砂、住家船及网箱养鱼等,实施漓江补水、污水治理、护林改造等工程,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近年来,这颗曾饱受生态之困的“塞外明珠”,正以系统治理重塑绿水青山、释放惠民红利,开展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湖面上,环保动力游船破开碧波,导游王海燕指着远处成群掠过的白鹭向游客介绍:“如今水质明显提升,候鸟种群增加了三成。”岸边,曾是渔民的张建军在芦苇画工坊教游客制作手工艺品,他说:“以前靠水吃水,现在靠着芦苇发展起绿色旅游,心里更踏实了。”

  内蒙古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延伸文旅体验链条,开通了低空观光飞行项目,游客可乘坐直升机俯瞰乌梁素海核心生态区,观赏湖面、芦苇荡、候鸟栖息地等景观。

  自然之美可感可知

  各地纷纷将践行“两山”理念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积极培育丰富的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吸引游客在山水间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丹顶鹤掠过芦苇荡、震旦鸦雀在柽柳丛中欢快鸣叫……近年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好湿地资源,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黄河口不仅是候鸟天堂,也成了绿色旅游研学目的地。“看!这是东方白鹳的巢。”在“观鸟轩”玻璃栈道,孩子们通过电子望远镜,可以清晰看到3公里外的鸟巢。

  “近年来,我们加大对盐地碱蓬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修复盐地碱蓬34平方千米,使得整个黄河口的滩涂上再现‘湿地红毯’壮美景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介绍,去年,保护区累计接待游客116万人次,绿色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4.67%。

  夏日的杭州西溪湿地荷风轻拂、绿意盎然。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屏幕上,跳动的Ⅱ类水质指标,讲述着这里从劣Ⅴ类水质到清流的20年攻坚战。七大科技系统织就“生态天网”,让这片曾河道淤塞的湿地成为181种鸟类、696种植物的家园。

  “咚!咚!”激昂的鼓点响起,在西溪湿地深潭口景区,杭州西溪国际龙舟文化节前不久盛大启幕。12条赤龙舟宛如出水蛟龙,在蜿蜒河道中奋勇争先,船桨翻动,水花飞溅,场面蔚为壮观,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赛打卡。

  以绿生金增收富民

  各地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将生态资源的“含绿量”转化为富民强县的“含金量”。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因山野桃花闻名,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是这里的宝贵资源。

  2002年首届桃花节时,嘎拉村尚无系统性旅游规划,村容村貌简陋,一年门票收入仅2500元至3000元。2014年,村里启动环境治理,完善基础设施,统一经营桃花林,打造“桃花村”品牌,桃花节从村级活动升级为林芝市重要旅游文化节。

  “以前村民靠上山伐木谋生,现在人人都是护林员。好生态让大家吃上‘旅游饭’。”嘎拉村村民尼玛多吉介绍,为了守护好桃林,嘎拉村划定了生态红线,成立护林队替代伐木队,还创新设立了“绿色银行”。村民次仁旺杰通过捡拾318国道上的垃圾换取积分,凭积分贷款20万元升级了运输车辆。

  当前,发展绿色旅游已成为各地助农增收、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

  7月30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赛马会在嘉塘草原开幕,中外游客和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同感受“江源玉树·人文称多”的魅力。

  在嘉塘草原帐篷体验区,牧民才让扎西向游客展示了千年游牧智慧:“牦牛毛织帐篷,夏挡雨、冬御寒,拆装只要两小时!”

  不远处,藏族少女卓玛手指翻飞,编织着牦牛绒挂毯。“以前放牧每年收入不到2万元。”卓玛说,“后来草原的好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靠着制作手工艺品和做向导,这几年我每年能挣5万多块钱。”

  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玉树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绿色旅游,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和美,万物共生,鸥翔鱼跃,青山绵延,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让广大游客在绿水青山间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采访组成员:李晶媛 柯佳其 董亮 牛佳欣 执笔:牛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