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农田灌溉能力提升试点工程首批机井出水
日期:10-03
本报讯(记者 韩洁 通讯员 姚远)9 月29日,康庄镇小丰营村的田野上,新开凿的机井中清冽的水流欢快涌出,这一场景标志着延庆区在北京市农田灌溉能力提升试点工程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这汩汩清水,如一场及时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成为破解区域农业发展水资源瓶颈的“解渴”良方。
今年,北京市将延庆区和密云区选定为全市农田灌溉能力提升试点区,我区抓住这一惠农政策契机,将其作为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助推器”。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2025年初,我区率先启动试点乡镇摸排工作。经过严谨勘测选址,并广泛征求乡镇、村、合作社等各方意见,最终确定在延庆镇、永宁镇、康庄镇等9个乡镇的103个村,新建及置换老旧机井170眼,同时配建标准化井房和设备。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区严格履行程序,各环节紧密衔接。对设计方案、取水合理性、用水规模、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了科学论证,成功取得水资源论证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并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备案。7月17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为优先保障蔬菜及设施农业迫切用水需求,施工高效推进,40台钻机同步进场。截至目前,142眼机井已成功涌出清泉,可覆盖农田2.1万亩。
机井的建成出水,对于像康庄镇小丰营村这样的村庄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2024年,小丰营村创新尝试种植旱稻100余亩,稻米采收季现碾现销的火爆场面成为田间一景,日销量高达500—1000斤,为村集体增收逾30万元。尝到甜头后,今年该村将旱稻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然而,规模扩大后,灌溉用水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全村发展旱稻特色产业的“绊脚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无奈表示:“为了这500亩旱稻,我们从村里引水,有3公里远,成本高效率低。”
8月15日,施工队伍进驻小丰营村开凿机井。如今,新打的井已投入使用,有了稳定水源,村里大力推进数字稻田建设,配套了智慧灌溉系统,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旱稻特色种植的底气也更足了。
同样从试点工程中受益的还有大榆树镇高庙屯村的北京绿惠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一直是“菜篮子”稳产保供的重要主体,400亩肥沃土地上,莴苣、甘蓝、大白菜、青花菜、花椰菜等时令蔬菜郁郁葱葱,每年向市场供应优质蔬菜达2000吨,年产值突破500万元。但蓬勃发展的产业背后,却隐藏着灌溉能力不足的隐忧。园区内原有的灌溉设施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农田难以“喝上”及时水,导致生产成本加大。
如今,在延庆区农田灌溉能力提升试点项目的精准扶持下,合作社新增了2眼机井。崭新的井房内,经过砂石过滤装置的水流与科学调配的肥料融合在一起进入滴灌系统,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模式,为合作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效益。
汩汩清流浸润着干渴的田畴,也滋润着农民丰收的希望。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红兵表示:“此次灌溉能力提升试点工程预计170眼机井今秋全部建成投用,将有效改善延庆区2.42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不仅仅是解决‘浇水难’的问题,更是迈出了推动延庆种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一步,从传统低效作物向蔬菜、特色农作物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显著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
工程的快速推进与初步成效,为全市全面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延庆经验”。从科学严谨的前期论证审批,到聚焦需求、优先保障重点区域的建设思路,再到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增效技术的推广,延庆试点正探索出一条耕地质量提升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