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春娟 通讯员 陈雨乔 赫瑞杰 韩合心 林辉 周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四五”行至收官之际,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过去五年,延庆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七有”“五性”写进百姓日常,推动民生实事、重点工程高标准推进,以实打实的举措,变“民生愿景”为“幸福实景”,以一组组扎实数据、一项项暖心工程、一张张幸福笑脸,向妫川儿女交出了亮闪闪的民生答卷。
安居工程加速跑 日子过得有盼头
在城市建设和民生实事上,“安居”是厚重的底色。近年来,延庆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有效对接多层次的住房需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与住房市场体系,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幸福的最美冬奥城,推动住房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在位于延庆新城的世园村三期工地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幅安居图景正在加速成型。“目前基坑支护完成90%,土方开挖完成70%,基础桩完成30%,6号楼基础垫层完成,13号楼基础垫层和底板防水完成。”世园村三期项目负责人殷博介绍工程进展。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除了世园村、山澜赋等精品住宅项目,将为延庆市民带来全新的高品质居住体验,我区保障性住房也正在稳步推进。
据了解,我区现有悦安居小区、天成家园小区、博园雅居小区等公租房992套,在建司家营村南地块公租房房源965套,预计2025年底竣工配租后将充分满足公租房备案轮候家庭住房需求。此外,更有中关村延庆园6016地块人才社区项目建设保租房765套,建成后将重点覆盖园区产业人才和新就业青年,有效满足不同群体住房需求,实现职住平衡。
与此同时,棚改回迁安置的“进度条”也在持续刷新。2023年10月,南菜园1—5巷棚改项目一期(南区)和二期正式启动交付工作,2024年8月,延庆镇小营、石河营棚改回迁项目A地块交付房源,2025年我区最后两个棚改项目——康庄一二三街、下屯棚改项目将完成回迁。曾经参差凌乱的自建平房变成了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崭新住宅楼,泥泞难走的羊肠小道被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取代,楼栋之间公共休闲区有序栽种绿植……延庆区历时9年、涉及10个行政村、惠及1.35万人的棚改安置房建设全面收尾,从一纸蓝图到高楼林立,延庆城市环境焕然一新,群众居住水平显著提升。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延庆也迈出了坚实步伐,“高龄”小区焕然一新,给群众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安全感;老楼加装电梯和既有老旧电梯更新工作有序进行;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节能农宅建设的两项惠民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农村百姓修建新房,重塑农宅风貌。
“您看看这大窗户,屋里亮堂着呢!”谈及新盖的房子,家住延庆镇广积屯村村民程女士总是滔滔不绝。据了解,她家通过参与抗震节能改造项目,不仅将老旧平房升级为安全节能的新居,还获得2万元财政奖励,减轻了建房开销,不仅如愿翻建了房屋,还重新买了家具,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里外焕新的家,四通八达的路,精致和谐的景……一处处可感可见的变化,共同形成生活环境的蝶变,人们的笑脸在旧貌换新颜的背景中定格,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许。
家门口实现就业 帮扶稳岗又安“薪”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无疑是群众们最关切的事。近年来,我区冰雪旅游、无人机产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释放就业新空间,保洁员、民宿管家、无人机操作员、生态导览员等一批“绿色岗位”应运而生。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紧抓发展契机,开展滑雪教练、雪橇裁判员、压雪车驾驶员、无人机驾驶员等专业培训,帮助求职者“解锁”新技能。
“现在我已经工作三年了,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收入很稳定,对于现在的工作很满意!”纪璐就是鹊桥培训的受益者之一。以前他在市里从事广告宣传工作,在2022年,参加了无人机鹊桥培训,学会了无人机驾驶、航拍等技能,培训后通过面试被北京市育杰创图职业技能培训延庆学校有限责任公司录用,实现了“结业即就业”。
从“走出去”到“留下来”,纪璐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了解,2021年,“服务冬奥世园,促进绿色发展”五年十万人次大培训项目圆满收官,累计培训10.16万人次。2022年以来,延庆区又制定并启动“鹊桥培训”计划,持续打造区域培训品牌,累计培训7.02万人次,促进就业5886人。
不仅如此,一场场“春风行动”、秋季招聘会等也如约而至,精准匹配企业和人才。仅今年就已经召开43场线下招聘会,带来17496个岗位,解决了3091人次的用工需求。“下村招聘”“送岗到家”等活动更是让求职者就近与企业对接。更加惊喜的是,线上服务也悄然开花。23场“直播带岗”活动累计吸引4万余人次观看,“延庆人力社保局”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轮番上线“云招聘”“云指导”,让信息不再滞后,广大求职者触手可及。
除帮助掌握一技之长求职者稳定就业,我区还持续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从2024年开始推进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建设。目前已建成1家区级零工市场,香水园街道、张山营镇、井庄镇、百泉街道等11个“家门口”零工驿站,涵盖就业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登记等多种功能,方便用人单位招聘和为居民求职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全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鹊桥培训,到春风送岗招聘会,再到零工驿站,还有新就业群体夏季关爱行动及“妫途暖新”线上服务小程序,延庆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努力,织就了一张密实而柔软的“就业保障网”,托起了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
家门口上好学校 家长开心又放心
走进区第三小学新教学楼,窗明几净,30间标准化教室、10间专业教室及1间合班教室均配备智能设施、新风系统与可调光照明设备。护眼LED灯、防滑地面、墙角防撞条等细节设计,加之按8级抗震标准建设的新楼,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区世园小学(第四小学分校)标准200米环形跑道与中央天然草皮为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和日常活动提供优质场地;综合楼内的“风雨操场”,拥有18米挑高穹顶和专业运动地板,即使遭遇恶劣天气,学生也能照常开展体育活动……新学期伊始,延庆区教育资源迎来扩容升级。区世园小学(第四小学分校)、区第一幼儿园分园建设落成,区第三小学完成改扩建,北京八一实验学校宿舍楼改造完工,这些项目投入使用实现新增学位超1400个。
教育是重要民生工程。让孩子在家门口顺利入学并接受优质教育是众多家庭的期盼。为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积极应对人口峰谷变化带来的挑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五年强基,成就斐然。“十四五”期间,我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中小学校5所,在一项项基础设施的提升中,延庆的办学条件逐年改善。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2024年以来,我区还大力深化“小小孩”民生工程,推进2—3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14个托育班,让“幼有所托”成为惠民实景。
为实现基础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延庆还积极探索区域全覆盖集团化办学模式,以教育集团或教育联盟的形式,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22年7月以来,延庆四中教育集团和四海珍珠泉教育集团陆续成立,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孩子们的张张笑脸见证着延庆教育正在向着更高水准的公平迈进。
医路全方位护航 筑牢健康“防火墙”
“以前看个大病得往市里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找专家,连检查都能一站式做完,太省心了!”家住延庆镇的李大爷在区医院就诊结束后,对身边的医疗变化连连称赞。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十四五”期间延庆区医疗事业在设施、技术、服务等多领域的全面跃升。
五年来,通过与市级医院深度合作,延庆区医院已打造疼痛、消化、心脏、乳甲等13个专业化中心:胸痛中心在北京市65家胸痛中心绿道建设中排名第15位;卒中中心具备急性脑梗死早期取栓独立诊疗能力,在全市83家医院中排名第11位。区医院党委书记李金亮介绍说:“我院儿科、呼吸科、医学影像科已入选北京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常见病、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区域医疗的标杆。”
“这是急诊科,那是外科,医院搬入新址后,就诊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沈雁鹏向记者逐一介绍。建于1994年的区中医医院,2022年9月迁入新址。新院区占地7.3万平方米,新增联影80排螺旋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及骨科椎间孔镜等设备,让患者就医更高效。“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能有这条件!”沈雁鹏感慨道。
同时,我区全人群健康保障持续完善,覆盖妇幼、心理等多个领域。2023年5月,区妇幼保健院迁至1.35万平方米新址,增设中医科、预防保健科、特殊儿童早期干预门诊及宫颈病变等特色门诊。2025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延庆区妇幼保健院儿科诊疗中心成立。“医院每周有市级高级职称专家坐诊,已引入14种儿童医院自制药品,并畅通危重患儿直转通道,全面提质京西北地区儿童健康保障水平。”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立峰介绍说。
此外,2024年5月,延庆区“一站两中心”揭牌,580平方米空间内新增睡眠监测室、团体治疗室等,睡眠医学中心可解决各类睡眠问题,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
据了解,近五年,延庆区新增医疗面积7.3万平方米,引进“双高人才”12人,招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6人、其中博士2人,完成312个村卫生室改造,持续开展首都医科大学定向免费培养乡村医生,五年来共录取95人。创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满意度居全市前列。构建“1+17”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实现全区街乡镇急救站全覆盖。随着区妇幼保健院、延庆镇及百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先后迁址,“三街一镇”医疗布局调整完成,就医环境、科室设置、诊疗能力全面提升。
从冬奥会医疗保障“大考”到日常诊疗服务升级,延庆医疗跨越式发展成果显著。未来,区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深化医疗改革,为建设最美冬奥城、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养老变享老服务 绘出最美夕阳红
目前,我区老龄化率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和60岁以上失能失智的“老老人”不断增多。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布局优化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撑起更多“幸福伞”。
“有了这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真方便。”家住儒林街道格兰山水社区的朱玉荣和老伴都超过了70岁,子女工作很忙,就老两口在家,时常感觉到烦闷,现在每天都在街道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用餐,吃完饭就跟邻居们打打牌,聊聊天,别提有多惬意了。
他们所说的地儿,正是我区首批挂牌的儒林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它是在原养老照料中心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通过统筹调动辖区的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助餐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业等各类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托养、医养、助餐、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
“如果说过去的驿站是功能有限的养老站点,那么如今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则是辖区养老服务的枢纽型综合体。”区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科负责人吴琪告诉记者,像这样家门口的养老幸福圈,到今年年底,我区将累计建成投用7个。
除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我区聚集多元需求,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多点发力蹚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针对城区、川区、山区差异化需求,探索出三种养老助餐模式,每年累计开展助餐服务约110万次;聚焦经济困难失能群体,为553户家庭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同时率先推出100张“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融合试点,实现居家场景下“养老+医疗”的无缝衔接;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重点打造旅居养老机构、康养度假区、康养小镇三种旅居康养模式,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在延庆,优质养老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向老年人身边、周边聚集。20家养老机构、32家养老服务驿站、165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以及105家养老助餐点,每天都在上演幸福晚年的新故事。